我們都是看他的武術電影長大的。總覺得論香港武術電影,其成就甚至應在李小龍之上,只因李小龍巨大的歷史身影,我才不敢說出來。無意將兩人的成就來相比,只想看看同代人對電影在武術的地位之不同,顯示香港社會新舊交替的落差。
李小龍作為一位童星出身的演員,展示一代宗師的偉大形象。劉家良作為香港第一代的武術指導,展示武術本身的偉大形象。以至後中國武術成為玩笑雜耍,在劉師傅看來是太過不正宗的。從作為第一部成名作《神打》開始,他便帶領觀眾去深入中國武術各家,雖然也有搞笑成份,主要仍然是介紹神打功夫。其後的《少林三十六房》和《少林搭棚大師》,更令我這個弱小的青少年往習拳的引線。無奈我怕辛苦又懶惰,連入門功夫也不學好便不練下去。
為武術而習武
雖然以上的說法也許要經過更多的研究,但劉師傅的電影內展示的,的確是一個企圖現代化,而沒有最終被現代完全侵蝕的中國武術路向。李小龍頭三部電影全力向民族主義的本位出發,義和團味道很濃。打日本鬼子、打洋人,為國為民的內容反映了當時香港華人的被殖民心態。由其親自執導的作品,將故事的背景拉到當下,無論在畫面上和功夫的訓練方法,看到了刻意走入現代化的道路。
劉家良的作品當然也有很多外在因素影響,其中最大的片廠制度下令他的作品內的時空,被搬回較古老的年代。於是對我們這些一竅不通的人看起來,便覺得好像是看到正宗的武術。由神打到詠春到點穴功夫、螳螂拳、五郎八卦棍到猴拳,劉師傅將中國武術的各式派別和打法都介紹給觀眾。這份對所謂正宗武術的執着,令劉師傅有時顯示出純真的一面。在其最後一部執導的《醉馬騮》上便看到對武術的執着,有時甚至不是為強身健體而習武,而是為武術本身而習武。這份單純隨着劉師傅的去世,徹底地走入歷史之中。
撰文:仰止
逢周五隨《蘋果日報》附送嘅時尚美容雜誌《add》雖然早已派完;
拎唔到書嘅朋友,可以上番《add》嘅官網 http://add.appledaily.com 睇番足本網上版,除咗有專訪外,仲有好多時裝靚嘢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