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we are reading:品牌突圍戰 - 余大千

What we are reading:品牌突圍戰 - 余大千

格蘭仕、Natura、ICICI、Havaianas、Herborist、Zuczug/這些品牌,你識得多少個?如果說這些新興市場正崛起的品牌,當中有些會成為明日的世界名牌,你又會否感到詫異?
倫敦商學院教授Nirmalya Kumar與北卡羅萊納大學商學院的Jan-Benedict Steenkamp合著的新書《Brand Breakout:How Emerging Market Brands Will Go Global》,嘗試拆解新興市場為何在全球經濟上的重要性已無庸置疑,但說到打造行銷全球的品牌,卻幾乎交白卷,這當中有沒有甚麼必勝方程式。
本書提出了八條登峰之路,用以闡釋新興市場的企業,要突圍可以靠甚麼手段。說穿了其實沒有甚麼新意,但本書可說鮮有把這些途徑有條理地系統化,再加入不少案例,令可觀性大增。

揼石仔闖成功路

傳統上位之道,作者稱之為「亞洲烏龜型」,例子是昔日的日本車廠,以及今日的三星、現代,做法是穩打穩紥由低做起,先主打低檔廉價的出口貨,取得外國市場佔有率後,再慢慢把產業升級,這是「揼石仔」的策略,見效慢但風險相對較低,卻是亞洲不少企業的成功之路。
另一招打天下的法門,則是先B2B再B2C,先搶攻企業客戶再拓零售市場,例子是內地的華為,先以電訊設備起家,成功後再攻零售層面的手機。好處是先在商業世界中建立一定知名度及口碑,然後才殺入人生路不熟的消費市場。
較奇兵突出的是,先鎖定海外僑民作為踏腳石,再慢慢擴大戰線,如菲律賓的快餐連鎖店Jollibee,開始時先針對旅居海外的菲律賓人,利用這些基本客路在海外市場站穩陣腳,再擴大業務。
實力一時未有明顯勝算的,則要借力打力,利用發源地的優勢,如先爭取成為本土No.1(如空中巴士),再借此聲勢遠征;又或者利用本國的文化遺產或天然資源,建立與別不同的特色,增加外闖的勝算。

走捷徑可靠收購

如果甚麼優勢都缺乏,窮得只剩下錢;又或者想走捷徑,當然還有一招,就是收購外國品牌,例子是聯想(992)收購IBM的PC業務,光明食品收購英國早餐麥片生產商Weetabix。這種做法,快就是快,但很犯本,風險又高,而且能否成功融會成自己的品牌,也是未知之數。
創建國際知名的品牌,是否經濟發展的必需品?我認為不是,香港自家打造的國際名牌買少見少,數來數去五隻手指都數得完,但香港的經濟發展依然是國際前列,但一個做不起品牌的地方,至少說明它的產業缺乏某種競爭力,在品質、創意及經營模式方面,沒有突出的地方。
由此看,打造世界品牌,可說是一地產業的考牌試、成人禮。

余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