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電影《致青春》,故事雖然老土,但是食正懷念成長的感性市場,票房突破7億人仔。香港人在廿多年前,一樣浪漫青春,期望中國一天可以走向民主,故事充滿激情,可惜成長總是充滿荒謬、唏噓!
八九六四是殖民地土生土長年輕人政治啟蒙,第一次上街呼叫「打倒李鵬」、「建設民主中國」,將香港與中國命運緊纏在一起,真心相信「中國冇民主、香港冇希望」。
內地與香港這股年輕改革力量,最終都沒有開花結果。內地經濟開放,政治封閉,一手軟,一手硬,將改革呼聲消融,九十年代再沒有政治改革爭論,知識分子下海經商,或投身文化產業,在官方框架內賺大錢。
只有香港六四一代緊緊不放,今年六四維園暴雨之下,我見到一張又一張廿多年前的大學同學面孔,大家打個招呼,笑容中充滿了無可奈何,因為我們都想起了89年5月20日晚八號風球在灣仔新華社的情景。
八十年代的年輕人,少年老成,一方面走出上一代六七暴動後對政治的恐懼陰影,我們經歷了港英地方行政改革,第一屆民選的區議會,開始留意論政團體的言論。中國內地走出文革,提出了四個現代化,視香港為改革樣板,當時我們相信香港未來是有希望。
今年7.1 預演佔中
我們的浪漫青春,曾在天安門廣場上張揚,也同時在89年黯然終止。六四之後投身民主派組黨,參與各級選舉的學聯同代青年人,沒有一個能夠在政治上大展拳腳,因為六四後,北京已對香港這「顛覆基地」處處設防,英國又左搖右擺,到92年拆毀直通車,95年才擴大民選,太遲了。
回歸後政制民生化牛步,殺死兩個市政局,政治空間進一步萎縮,更毀掉民主黨中生代出路,演變成黨內鬥爭分裂。
7.1遊行催生了另一個民主派政黨:「公民黨」,他們沒有甚麼支聯會六四包袱,加上大狀、知識分子、專業中產,一度令人寄予厚望,但實際上民主派只是「塘水滾塘魚」。十年間民主派分裂再分裂,支持民主派的群眾,因五區公投造成撕裂,也令他們無所適從。
可以說,廿多年前崛起的泛民政客,其政治熱情已燃燒殆盡,議會工作像返工。
曾支持民主回歸的中年人,也對停滯現狀感到遏抑,「佔領中環」運動出自戴耀廷、陳健民等溫和學者,是可以理解的;加上2009年六四廿周年,本土年輕人又再一次動員起來,去年學民思潮出現,成功領導反國教運動,群眾又再一次站出來,將政客拋到後面。
眾所周知,今年7.1是明年佔中預演,大家拿出年少青春的精神面貌來,維園見!
青春不止是用來懷念的!
(7.1遊行十周年系列之十‧完)
添馬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