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院長一個挑戰(基督教聯合醫院內科部顧問醫生 朱頌明) - 朱頌明

給院長一個挑戰
(基督教聯合醫院內科部顧問醫生 朱頌明) - 朱頌明

有醫管局高層被投訴「撻朵」,為朋友要求優先服務。筆者希望這只是一場誤會,因為平等、守秩序,是港人的核心價值。
在筆者的工作間,都不時有各界朋友為着他們的親友,向相熟的醫生委託「請多多關照」、「請顧問醫生給個意見」、「你說可否邀得高級醫生動這個手術?」這都是出於關心,乃人之常情。很少人會趁機打尖、或獨霸資源。
平心而論,香港的醫療水準巿民還是相當信任的,很多港人在外國,有大病時也會考慮回港就醫(不知大量進口外地醫生對此有否影響?)。相反,很少香港人生病時特意去外地求診。相比之下,不少有能力的家長(包括高官們),都忙着送子女到外地升學。另外,內地官員,據說因擔心食品安全,寧願聘農民在官地耕種,也不敢在巿場買菜。如果醫管局高官要「撻朵」、「拍膊頭」、「走後門」、方能夠令他安心,那反映的,就不止是我們的核心價值動搖了,更令人懷疑醫療質素是否高官也放心不下呢?
今年是「沙士」十周年,筆者在參加各類的紀念活動時,很多人都問,如果「沙士」重臨,還會有英雄嗎?醫學界會像以前那麼團結嗎?醫護界的專業精神會褪色嗎?沈祖堯校長也擔心,年輕的醫生是否斤斤計較的一群?
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告訴我們,一間機構越是用巿場價值觀訂立管理文化,人文價值觀就越容易萎縮,此消彼長。一旦人文價值觀失去,就難以重建,影響深遠。醫管局成立至今,引進了不少巿場及商業的管理元素,例如:病人是「顧客、消費者」(但健康可以買的嗎?)、停不了的資源增值(多快好省實現四個現代化?)、數字主義掛帥、醫護只是僱員(而不是香港的資產)、可以用完即棄。

本來管理的專業人員,引進一些先進的經驗,無可厚非,但應該小心保育固有的優良文化。以往醫生學習的對象,是前輩師傅,對部門有較大的忠誠度;如果能做到德才兼備,那對深造及升遷,就可以有合理期望,讓他們有榮譽感。現在「指引」代替了師長、合約代替了忠誠、當了專科醫生還要「on call 36小時」、在極度疲勞狀態下作生死決定、深造機會少、升職前景不明。「一支蠟燭兩頭燒」,也難怪年輕醫生們燃燒殆盡。當僱主向僱員「算到盡」,但有事時卻叫僱員「唔好咁計較」,種豆卻想得瓜,天下那有此美事?專業精神並不存在於真空之中,而是要靠機構勤加灌溉的!
一間醫院運作好不好,可以用一大堆「專業」的統計數字來代表,例如死亡率、手術併發症、盈餘、住院日數等,給行政人員「王婆賣瓜」一番。如果甘於平庸,也可以搞搞國際認證,求仁得仁,「質素與安全」就會代替「卓越」。
真正好的醫院,是院長的至親入院,院長不需要「拍膊頭」,隨便進那個部門、見那個醫生,院長都可以放心。如果一間食肆,連老闆、員工都不敢吃它的食物,那怕它有多少個認證,你會吃嗎?
我在這裏給院長們一個新挑戰:你會不「撻朵」進自己醫院嗎?當你下次向前線削資時、或醫生投訴沒有深造機會時,請你想一想:如果你能在自己醫院安心就診,就是對你工作的最大肯定。

朱頌明
基督教聯合醫院內科部顧問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