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解碼:中央「輸血」規模少

國策解碼:中央「輸血」規模少

在內地市場人心惶惶之際,中央昨日連發四招,其中三招,是向市場「輸血」,不過規模有限;而另一招棚戶區改造,則被國務院包裝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但對經濟帶動效果有待驗證。不過,新領導層已定的調整經濟結構和整治金融的方向並不會得到改變,那怕將承受經濟放緩結果亦在所不惜。一旦市況回穩,中央有可能推出更多的調整措施。
值得留意的是,雖然外管局在6月24日「黑色星期一」單日批出折合人民幣約150億元額度,但整個6月份只進行了一次審批,相比5月份新增RQFII以及QFII折合人民幣約為240億元的總額度大幅減少。滬綜指在當天的跌幅高達5.3%,外管局的閃電式大額度批核,恐怕只是個案,並非要大幅擴容救A股。至於中證監批准更多外資銀行銷售基金,以及人行暫停公開市場操作抽水,出發點亦是維穩。
國務院周三舉行的常務會議中,提出棚戶區改造計劃,五年內將千萬戶棚屋改造成保障性住房,由於相關項目為總理李克強04年起主政遼寧省期間最大政績之一,是故官媒昨對計劃大力吹捧,甚至直指是經濟增長的新一輪爆發點。不過,棚屋戶幾乎為城市中最低階層,改造計劃所牽涉金額亦不會多,對內需與投資的拉動理應不大,實際經濟成效成疑。

改造棚戶區 壓縮其他投資

倘按遼寧省經驗,七年改造逾200萬戶,而改造計劃往往同時伴隨醫療及教育等設施改善,故大大提升低下階層生產質素之餘,據指失業人口比例由七成大降至約三成,可是當今增長持續放緩下的中國,一面安穩民心的重要棋子,長遠計更是改善社會問題的良機。國務院通告特別指出,棚戶區改造「可以接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要「調整優化投資安排,壓縮一般性投資」,意味其發展將以壓縮其他投資為代價。

記者:黃尹華
本欄逢周二至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