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由馬鞍山港鐵站步行至頌安邨,健全人士或許不用十分鐘,對輪椅人士而言卻是陷阱處處的路程。頌安邨居民楊女士脊骨患病須用輪椅代步,因行人路凹凸不平、路邊坑渠沒有渠蓋、行人路路緣太高等,數次翻車跌傷,最嚴重一次連輪椅也跌至螺絲鬆脫。她批評政府漠視殘疾人士需要。
記者:袁樂婷
路面陷阱比比皆是,楊女士坦言翻車是常事,尤其鞍源街與西沙路交界的「L型」急彎更是輪椅黑點。因看不到迎面轉彎的途人,不少輪椅使用者要緊急閃避,加上外斜斜坡很難控制,隨時失控衝落路旁的無蓋坑渠,「好多朋友都試過跌到手腳瘀晒,甚至撞親頭」。
楊女士憶述,最嚴重一次是在新港城巴士總站外翻車,「過完馬路上番行人路個位太斜,再畀行人路條邊棘一棘,平衡唔到就跌低」,不但扭傷腰和右手脫臼,須休息兩個月,輪椅也跌至螺絲和後輪鬆脫。日前她帶記者巡視黑點時,經過鞍祿街公園對開行人路近五厘米高路緣,亦連人帶車向前仆,幸旁人及時扶住才沒有受傷,十分驚險。
「無障礙得個講字」
她說,患病前從不覺得路面充滿陷阱,「(路緣)幾厘米高行路完全冇問題,好似平地一樣,到坐輪椅之後先感受到係好危險,好多(陷阱)都係必經之路」。她曾多次向路政署及房屋署等部門投訴,「個個都話唔係佢負責,叫我搵另一個部門,𠵱家都未改善過」,斥政府沒有照顧殘疾人士需要,「無障礙得個講字」。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批評,《建築物條例》中針對輪椅使用者的安全設計要求,包括路緣不可高於1.5厘米、斜坡斜度不可超過1:12等,當中卻沒有規管公共設施;且各部門分別管轄不同設施,市民無從得知應向哪個部門投訴。他建議由建築署統籌無障礙工作,方便市民反映意見,並督促其他政府部門盡快跟進,人流較多及較危險的公共設施須於兩星期內完成改建工程。
運輸署指已着手改善有關設施,預計年底前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