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囍帖街變囍歡里最近鬧出笑話,其實,灣仔見證着香港開埠初期的歷史,前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早年打着活化、保育灣仔舊區的旗幟,美其名以「小區形式」保育區內多幢歷史建築。但事隔數年,區內一幢幢舊建築,包括前灣仔街市、和昌大押、囍帖街先後「被保育」淪為豪宅大堂、高級餐廳,似乎隔絕了普羅大眾。
食肆佔領和昌大押
逾120年歷史的和昌大押由古蹟「被活化」成高級食肆,市建局早年花1,500萬元復修和昌大押,但公眾難以分享保育活化成果,原本是公共空間的天台曾一度被食肆「佔領」。
和昌大押屹立於灣仔莊士敦道逾一個世紀,市建局前後花了五年半籌劃及復修,屬該局首幢成功活化的廣州騎樓的例子。現時一樓和二樓活化後變成高級餐廳,三樓天台則只由早上11時至晚上11時作有限度開放,可惜活化後高級餐廳進駐令市民望而卻步。
市建局更曾指天台屬「Private Open Space」(私人公共空間),而非「Public Open Space」(公共空間),食肆開放給市民是出於好意。去年有市民帶食物到天台卻遭保安報警驅趕。昨日記者到和昌大押,只看到一個疑似保安的人以及兩名外籍遊客,空盪盪的天台與附近人頭湧湧的公園和球場形成很大的對比。
灣仔老街坊張先生認為,若和昌大押只保育外表其實意義不大,既然裏面已不再是當舖,倒不如拆掉重建。灣仔舊街坊更直指和昌大押「得個殼」,不倫不類。
灣仔街市僅剩空殼
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前灣仔街市,雖逃過清拆厄運,但只保留到包浩斯式的建築風格的外殼,現址已化身為樓高46層的豪宅。歷史建築被「保育」成豪宅大堂,灣仔街坊,早失去了這一片古典的公共空間。
記者昨到訪灣仔街市,昔日可自由出入,但現時只可以踏上街市前的數級石梯,再往內走已是被密碼所阻隔的豪宅大堂。幾年前社會泛起一股保育歷史建築物熱潮,保育團體極力爭取保留這碩果僅存的包浩斯式建築。07年市建局、發展局曾高調宣佈,與發展商達成共識保留街市「外貌」,住宅單位建於街市上,街市內部則改作商場。
記者於外圍走了一圈,只看到牆身掛上一塊銀色小牌,寫上豪宅「壹環」,至於灣仔街市的歷史,就只有幾行細字解釋。
記者與在灣仔經營配匙舖的盧先生提到改建後的灣仔街市,他立刻說:「私樓嚟㗎喎!邊度入到去?」。
綠屋活化變黑白屋
有「綠屋」之稱的灣仔茂蘿街屬二級歷史建築,市建局有別過往的做法,將項目營運權交由藝術中心,化身為全港首個動漫基地,相信是灣仔區僅餘的歷史建築中,較平易近人,可供市民自由出入的空間。但綠屋「被保育」後,只保留樓宇外牆,綠屋戰前唐樓的影子已消失,外牆顏色亦由綠色重髹成黑白色,下月開幕。
灣仔聞名的藍屋、黃屋、橙屋和綠屋各有特色,藍屋早已完成活化,而年紀較輕的橙屋曾一度面臨被拆卸危機,後來亦得到保留。由於綠屋和其他顏色屋相隔一段距離,加上改裝後已不再是綠色,年輕一輩或遊客若要尋覓這座古蹟有一定難度。綠屋改建成動漫基地藝術中心後,將會供業界設立以文化創意為主題的工作室及展覽,更有餐飲設施。
附近的街坊大多有聽聞綠屋將由從前的住宅和商舖變成一個動漫基地,但對改建的詳情和保育概念都不甚清楚。在附近一間茶餐廳工作的員工說,改建成甚麼都沒所謂,如可以帶旺人流他們歡迎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