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劃:娛圈十年

大企劃:娛圈十年

距離7.1還有四天,2013年的香港,沒有世紀疫症的生命威脅,反建制言論被「河蟹」了,比起十年前,一切看似歌舞昇平。十年一覺香港夢,娛圈的光景又如何?電影人、藝人、歌星紛紛北上發展,他們富起來了,星味卻大不如前;電影、節目自我審查,質素每下愈況,究竟這是禍是福?
撰文:馮國康

【電影】

「東方荷李活」這金漆招牌,早於90年代末開始褪色,盜版光碟猖獗、演員青黃不接、爛片粗製濫拍,觀眾入場看戲意欲大減,電影市場萎縮,情況於03年更甚。猶記得當年沙士肆虐,市民出街要十級戒備,遑論會走進高危的戲院看一場戲。
當年為了振興經濟,中港達成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協議(CEPA),卻對港產片造成戲劇性變化。協議一落實,即掀起合拍片熱潮, 凡符合內地電檢規範的電影,便可進佔內地13億觀眾的龐大市場,只需找大卡士演出、題材穩穩陣陣,在內地收過億絕不成問題,令一眾投資者心動。港產片在黑暗盡頭似看到曙光,但其實是邁向另一無底深淵。香港導演素來以走位靈活、轉數快見稱,題材亦相當廣泛——黃、賭、毒、黑警、古惑仔、鬼神、喪屍、色情、文藝共冶一爐、百花齊放,梗有一款啱觀眾口味。
如今的合拍片,導演為求通過內地電檢,題材千篇一律如樣板戲,劇情不倫不類有之,歌功頌德有之,除了導演和演員的名字,本身已沒有任何「香港特色」可言。直至去年,彭浩翔一齣《低俗喜劇》不賣內地電檢賬,在港照收3千萬票房,喚醒了港導信心,之後胡耀輝拍的鹹片《一路向西》,更反過來吸引內地觀眾入場觀摩。
合拍片是兩刃劍。它一方面令香港電影業復蘇,另方面扼殺了創意,且間接累本地女星斷送飯碗。不少電影為滿足合拍片規格,慣性引入內地女星飾演主角老婆角色,周迅、范冰冰、張靜初、孫儷等見慣見熟,本土女星則買少見少,來來去去都是楊千嬅和鄭秀文。就以香港電影金像獎為例,最佳女主角獎曾落在章子怡、周迅、鞏俐及斯琴高娃之手,可見本土女星已出現了斷層。在培訓電影人才方面,政府於07年撥款3億予電影發展基金,然而申請基金繁複且諸多規限,實則用途並不大。
總括而言,電影於這十年來的轉變是正面的,但得寄望香港導演能夠拍出更多出色、而且能捍衞本土核心價值的作品。

《低俗喜劇》劇照

【03年】
影帝:梁朝偉
影后:李心潔
最高票房電影:《千機變》(2,800萬)
戲院數目:57間
【13年】(截至6月)
影帝:梁家輝
影后:楊千嬅
最高票房電影:《西遊.降魔篇》(2,800萬)
戲院數目:46間

【電視】

電視界在這十年轉變可用四字概括——一台獨大。坐享慣性收視的無綫一枝獨秀;幾番易主的亞視一蹶不振,台前幕後士氣委靡。03年亞視還有自家製作劇如《萬家燈火》跟無綫抗衡,但自王征10年掌管亞視後,索性播外購劇,藝員慘被投閒置散;而為減省製作開支,節目重播完又重播,連死忠觀眾也逼走。前年甚至發生誤報江澤民死訊事件,鬧出國際性笑話。
亞視的半放棄態度,間接令無綫不思進取,沒有求變決心,單從無綫劇集已看到這趨勢。03年,贏口碑劇集數之不盡,《衝上雲霄》、《戇夫成龍》、《九五至尊》都是卡士、劇情兼備,平均收視都過30點,最重要是看得出有誠意(相對地)。反觀近年劇集製作苟且,劇情老套不特止、穿崩犯駁位多、又捲入抄襲疑雲,最後還得靠一班女星拋胸露乳谷話題、騙收視。最無奈是觀眾邊要鬧邊要睇,只因別無他選。
無綫劇集屢被批評,某程度上是藝員青黃不接。當紅小生花旦如羅嘉良、蔡少芬等紛紛北上掘金,未夠火喉的二、三線夾硬被捧上一線,「愛佢變成害佢」;近年又倚重選美出身的姐仔,演技有限,有些甚至不諳廣東話,念對白比背書還吃力。諷刺地,近年無綫頒獎禮,拿視帝視后的大部份都是資深前輩。
直至前年,扭轉一台獨大局面出現契機。「電訊魔童」王維基向政府申請免費電視牌照,話音未落已大舉向電視界招兵買馬,高薪挖角台前幕後精英,引發新一輪免費電視風雲。這衝擊為電視界帶來正面影響,無綫幕後的薪酬獲大幅提高,藝員亦不再局限於無綫發展。王維基去年起斥巨資製作劇集,水準和質素都獲肯定,無奈迄今仍未獲政府發牌,市民只得永遠等待。

電視圖片

【03年】
最高平均收視劇集:《戇夫成龍》(37點)即240萬觀眾
【13年】(截至6月)
最高平均收視劇集:《老表,你好嘢!》(30點)即193萬觀眾

【音樂】

香港沒有樂壇,只有娛樂圈。家駒這經典金句,03年更見鏗鏘有聲。這一年,兩位真正舞台巨星——張國榮和梅艷芳相繼離去,然後我們猛然發現,能撐得住場的歌星已所餘無幾。
由那年開始,樂壇始步入低潮:叱咤90年代的四大天王,有轉戰影壇,有轉居幕後;王菲嫁人後淡出,鄭秀文大幅減產,結果每年樂壇頒獎禮的賽果有如翻版,男的離不開陳奕迅、古巨基;女的不外乎容祖兒、楊千嬅,毫無驚喜可言。加上近年四大樂壇頒獎禮已淪為利益輸送的「祭壇」,誰有獎誰沒獎已不是歌迷決定,林峯去年在一片爭議聲中捧走最受歡迎男歌星,反而帶來點另類驚喜。
說到底,娛圈是一門生意,歌星離開樂壇自是有因。從前歌迷要聽歌,只能購買唱碟,今日不少歌迷漠視知識產權,乾脆從網上下載歌曲,令唱片業大受打擊。然後是公司削減唱片budget,幕後喪失昔日動力去創作,難以交出好作品,加上抄風盛行,歌迷更不願意花錢買唱片,造成了惡性循環。
另一方面,歌手質素每下愈況也是不爭事實。昔日就算是偶像派歌手,都會花時間跟老師學習唱歌,日子有功也能勉強交差。現在的歌星則要兼顧拍廣告、電影、拍劇、做宣傳,唱歌變成了副業,也自然沒有時間練歌了,試問唱功又怎會有突破?走音、忘記歌詞時有發生,難為有些歌星唱足十年,唱live時仍戰戰兢兢,認真失禮。
近年本港樂壇已變得一潭死水,每年只得一兩首叫做比較hit的歌曲,不少年輕人已放棄了廣東流行曲,轉為聽J-Pop、K-Pop去了。

【03年】
紅館演唱會:梅艷芳(8場)
【13年】(截至8月)
紅館演唱會:陳奕迅(25場)

【捧星機制】

明星不是一天可打造出來,除了靠自身努力,經理人的協助是不能或缺。從前明星與經理人關係大多是合作夥伴,彼此尊重,有錢齊齊搵,鮮有利益衝突。千禧過後,捧星機制革命性改變,新人要與經理人公司簽下長約,才有機會獲公司力捧。03年,這條方程式確實奏效,Twins、Cookies、謝霆鋒、余文樂等一度成為年輕人偶像,紅極一時。然而,明星與經理人一旦建立賓主關係,難免受公司掣肘,尤其當受商業因素影響,被迫面對違背自己意願的兩難局面,看今天RubberBand在維穩騷進退維谷,可見一斑。
踏入07年,互聯網、討論區的成熟,造就娛圈衍生新niche——「𡃁模」。這群既不是模特兒、又不是歌手、藝人的少女,恃美貌、活力、性感殺出血路,漸成為廣告商新寵。08年,𡃁模始祖Angelababy、周秀娜、Kama群起推出寫真集,徹底騎劫了書展。𡃁模升格為明星,模特兒公司賺到開巷,稍有幾分姿色的少女寧願做𡃁模,也不去選港姐了。可惜,這兩年間冒出的𡃁模「出類拔萃」,且幾乎全為了「賣肉求榮」,被fans摒棄是遲早問題。
不得不提是,近年明星宣傳平台不再局限於電視或電台,他們現可透過微博、facebook、Instagram來增加曝光率的同時,亦可與fans交流,彼此距離是拉近了,但亦會衍生明星與fans對罵的尷尬局面。長江後浪理應要推倒前浪,惜在現今的捧星機制下,新人在未獲足夠的訓練(演技、唱功)前,已忙於為經理人公司搵錢,要他們變成哥哥、阿梅等級數,可謂難於登天矣。

【03年】
宣傳渠道:電台、電視台
【13年】
宣傳渠道:微博、Instagram、facebook

【藝人形象】

曾幾何時,明星會肩負起社會責任,是年輕人模範榜樣。可惜這十年間,明星的光環已變得越來越暗。一班年輕後輩歌手,不懂潔身自愛,沉淪毒海,斷送大好前程。當時獲力捧的關楚耀和衞詩,09年因藏毒在日本被捕,形象插水,前者花大段時間洗底,後者甚至近乎絕迹娛圈。
然而,真正打擊藝人形象的是08年爆發的淫照風暴。男歡女愛本屬平常不過的事,拍淫照也僅屬個人喜好,問題是事件揭露了藝人的虛偽,她們苦心經營的天真可愛形象,只是假扮出來的,這邊才說拒絕婚前性行為,那邊卻跟別人拍淫照。從事件推論,藝人難免予人一種「講一套,做一套」的感覺。
在政治層面上,藝人的政治取向亦隨年月而遞減。猶記得,03年7.1遊行,吳君如率領一班藝人穿黑衫上街,氣勢浩蕩。才不過十年光景,有承擔、有guts的藝人已不多,有些甚至要淪為政治棋子。畢竟中港關係較以前密切,藝人若要顧及內地市場保住飯碗,也不能像以前般敢言和灑脫了。

【03年】
7月1日:7.1大遊行
【13年】
7月1日:香港巨蛋音樂節

逢周五隨《蘋果日報》附送嘅時尚美容雜誌《add》雖然早已派完;
拎唔到書嘅朋友,可以上番《add》嘅官網 http://add.appledaily.com 睇番足本網上版,除咗有專訪外,仲有好多時裝靚嘢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