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民風不同。在香港豬肉丸是丸類的三四線,打邊爐掃街吃粉麵,通常是魚蛋墨丸牛丸都賣完才想起它。在台灣,「藝名」貢丸的豬肉丸在小吃攤上幾乎一枝獨秀,那種從真豬肉搥打而成的紮實質感、豬肉的獨有豐腴,非你和我由細吃到大的「冇牛味牛丸」所能比擬。
記者、攝影:劉嘉蕙
孝感動天
貢丸的源起,據說是一個有關孝順的故事。
明末清初,福州沿海小村莊有一名叫孟波的男子,自幼喪父;母親因傷心過度,哭至雙目失明。孟波母親年事漸高,經常懷念豬肉的美味,又因牙齒鬆動,不宜咀嚼,孟波為了一償母親心願,靈機一觸,將豬肉去筋、不斷搥打搗成肉醬,再揑成丸狀,使其質感鬆軟,方便進食。
好人好事,一傳千里,不久福州人都爭相學習這種肉丸的製法,也慢慢傳到台灣。由於肉丸的重點步驟,就是「搥打」,而閩南語中搥打讀「貢」,「貢丸」因而得名。
「80後」海瑞出山 手打示範
早起的人兒有丸吃
現代人不會把貢丸視作高級食品,吃火鍋時一打一打地叫,吃剩不覺得可惜。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平民百姓生活清貧,一碗麵賣新台幣五角錢、貢丸也賣五角錢,所以當時吃麵加一顆貢丸,就算得上是豪華大餐。
手工製作的貢丸不需要非常高超的技術,最重要是起得早、打得快。幾十年前冰鮮科技沒有今日發達,麵攤老闆想做貢丸,就要在凌晨早早趕到市場買最新鮮的豬肉,趁其還是紅通通的狀態,用兩、三斤重的木棒,將肉急速搥打成醬,所費時間不能超過20分鐘。過程中最大忌,是溫度變高;一熱,肉質就容易變壞,失去彈性,偏偏搥打會產生熱力,所以麵攤老闆在製作貢丸的時候,旁邊一定要準備冰,適時加入幾塊,為豬肉降溫。待肉醬出現黏度,老闆就可以用手指擠出肉丸,放入水中煮滾。
可以想像,一個麵攤老闆,一天要同時兼顧煮麵與打丸,是非常吃力的事。特別在冬天,天氣冷,還要處理冷冰冰的豬肉,十指凍歸心。要是貢丸維持以人手操作,應該早就失傳幾十年。
金馬獎頒新竹貢丸
現代人都把台灣新竹當成貢丸之鄉,嚴格來說,貢丸到處都有人會做,也非新竹一帶的豬肉特別鮮美。新竹對貢丸的貢獻,主要是科技上的:運用機器,令貢丸可大量生產。以前冬天沒人願意做貢丸,想吃都沒辦法;現在冬天吃火鍋,大家都習慣放幾顆貢丸了,反正工廠一年四季都能做。
而在新竹,最赫赫有名的貢丸業改革者,叫黃海瑞。1930年出生的黃海瑞,青少年從農村出城跟師傅學做貢丸,18歲就在新竹南門市場開起麵攤,很快就闖出了小名氣。但One-man Band產量有限,為讓更多客人吃到貢丸,黃海瑞開始研究打醬機器,因而出現了今日打醬機的雛形,產量提高至十倍以上。機器出現了,所有貢丸業者都來學,慢慢讓新竹變成了貢丸製作的集中地,海瑞摃丸也成了最家傳戶曉的品牌,現在走在新竹最熱鬧的城隍廟、交通要道,都見到海瑞的店,是當地人最流行的送禮手信之一。兩年前金馬獎在新竹舉辦,大會更安排海瑞製作特別版,送給所有出席來賓,可見海瑞的一哥地位。
多手變摃丸
照理說,貢丸是大量生產的食品,在哪裏吃到的都一樣。但人在新竹吃產地直送的貢丸,畢竟還有一點點分別。首先見於寫法,全台大部份地方,貢丸是「貢丸」,在新竹,九成九招牌都用「手」字部的「摃丸」。據說是當地貢丸業者的想法,希望起帶頭作用,強調「摃丸」是以搥打製成的意思。
其次是口味:你去問新竹人哪家貢丸最好吃,也許問十個得不出一個共同答案,可能是某市場某小攤,或是童年吃過某麵店,「現已找不到了」是最多人說的一種話。但他們口中最美味的貢丸標準都一貫:要香Q彈牙,要有真正豬肉味,像香港我們最常吃到的「魚粉味魚蛋」或「冇牛味牛丸」,他們絕對嚐都不嚐。而香港的貢丸通常混了冬菇,也非新竹人常吃的一款,他們每天吃的都是白白素素的,甚麼都不加;全顆用真豬肉製的貢丸,吃一兩顆就很夠飽,且口感油潤,所以和稀得跟白開水一樣的蘿蔔排骨湯是絕配,可解膩。
貢丸製作過程
海瑞摃丸
地址:台灣新竹市西門街98號
電話:(886)03-5261115
網址: http://www.hairei.com.tw
像Macaron的貢丸
貢丸生意有季節性,冬天比夏天相差超過兩倍。在台北起家的白金山,現生意由第二代接管,打扮時尚的白雅雯一年有一半時間忙做貢丸,剩下來的時間做自己的時裝生意,笑言快要精神分裂。他們家的貢丸以精品見稱,只做網購生意,小量生產,口味獨特,當地美食家焦桐形容「各種貢丸繽紛的顏色乍看還以為是馬卡龍」,說明台灣市場夠大,容納得下各種潮流。像海瑞一類老店,也不打老老土土穩陣牌,加入枸杞當歸、墨魚、咖喱、紅麴、羅勒、草莓等特別口味,經常帶給客人新鮮感。
白金山
http://www.gold3.com.tw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