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王妃的婚紗,用上了人手刺繡工藝,證明了雙手做出來的精品,永遠是最有價值的。曾參與王妃婚紗製作的港產刺繡師陳慧嫻,不但在英國學得一門好手藝,見識皇家刺繡的精細製作,還看到人們對刺繡品的尊重。另一邊廂,收藏迷歐陽偉航在中國民間刺繡中,看出的卻是小情趣,在放大鏡下見到古時藝人的心靈手巧。
記者:周燕 攝影:陳盛臣、潘志恆、伍慶泉
西方 白繡優雅
數香港刺繡師,陳慧嫻該是代表,既是英國皇家刺繡學院(Royal School of Needlework)創校百多年來成績最優異畢業生,也是為英國王妃凱蒂做婚紗的刺繡師。刺繡世界的技巧,針法繁雜,成千成百,陳慧嫻在刺繡學院用了不足一年修讀了兩個階段(最高是三個階段),由最簡單的絲帶繡至立體刺繡,無不曾涉獵,而最鍾情的是白繡。
她工作室一幅清麗的柯德莉夏萍刺繡,就是用了這種技巧,用色簡約,白色為主。白繡源自波斯及亞洲地區,17世紀傳至歐洲,在北歐興起,常見於餐桌布等家品,「白繡主要是白色,看上去十分優雅,但技巧卻很複雜。」白繡要用橫紗及直紗數目相同的布,除了純白的線外,近代白繡會加上其他顏色的線。白繡會運用抽紗、拉紗技巧製造中空,效果十分秀麗。怎樣做出中空?原來把頭髮部份的直紗抽掉,只餘橫紗。柯德莉夏萍的上衣,以粉紅、白線織成,生出一排排小洞,則用了拉紗技巧。
尊重手藝
「說中國刺繡,多數想起絲繡,最常用的針法是長短針,長短針是最基本的針法,但要做得好卻又好難。絲繡很美,很精細,一條絲線,可能劈開成八條、四條、兩條,比人的頭髮還幼。但因為多數用長短針,看得多又會悶,西方刺繡勝在技巧、材料很豐富。」陳慧嫻對刺繡的認真、專注大概來自刺繡學院的傳統精神,這所學校建於1872年,「無論你本來的技巧有多好,也要由最基本學起,一個Step都不可以跳,課程主要分三階段──Basic Certificate、Diploma、Advanced diploma。」陳慧嫻當時一星期上三天課,除了吃睡外,她幾乎每時每刻都在刺繡。每個師生對刺繡不只視為興趣、手藝,還有尊重,「我們刺繡時連水也不可以喝,經過看到同學的功課,我們不敢隨便拿上手看,因為怕弄髒,大家很珍惜,知道每個人都花了很多心血才做出來。」
後來被挑選成為凱蒂婚紗、頭紗、鞋圖案的刺繡師,陳慧嫻更親歷一次莊嚴的做衣過程,「每三十分鐘洗一次手,線不可長過30厘米,針每三小時要換一次,每個人就是在一米乘一米的空間埋頭工作。」因為這些刺繡師都是在英國皇家刺繡學院學藝,手法、技巧都很標準和一致。刺繡師更要遵守保密協議,婚紗製作細節就要守秘30年。
陳慧嫻後來曾去蘇州學藝,感嘆當地刺繡師雖然技藝很好,但對刺繡卻少了西方人的尊重,「她們覺得沒有所謂,可以一邊吃東西,一邊做刺繡,繡完的作品很隨意便放在一角。」陳慧嫻很珍惜自己的作品,即使是一幅赴英前的舊作,她自言技巧粗糙,也要好好鑲起來,除了尊重,也因為指頭般的圖案,也是心機所在。
Royal School of Needlework
入學資格:對刺繡有基本認識
網址: http://www.royal-needlework.org.uk/
學費:Basic Certificate每單元約$10,363
(共4單元,每單元最少8天,完成後才可進入第2階段。)
中國 民間小情趣
跟陳慧嫻不同,設計師歐陽偉航鍾情的是中國民間刺繡,特別是清代,近二十年收藏了數以百件刺繡。明清時,官方手工業沒落,民間工匠反而大行其道,蘇州一帶都是繡衣坊、繡衣巷,「清代民間刺繡發展至頂峯,用色奔放,圖案豐富。」歐陽偉航收藏不講價錢、投資價值,看到喜歡就買下來,「尤其當我用放大鏡看刺繡,每種基本針法、顏色、圖案都有不同變化,令我很着迷。每次拿起來看,都會有新發現。」相對皇家刺繡的華麗風格,民間刺繡勝在充滿小情小趣。
挽繡文字少見
眾多收藏品中,歐陽偉航最喜歡一個手掌般大的藍色煙絲囊,白花圖案,看上去倒精緻,但卻毫無特色,但只要翻至背面,置於放大鏡之下,就知道它可貴之處,「一般繡文字,會用平繡方法,但它背面的詩,卻採用了挽繡,即以打圈方式刺繡,宛如書法一般。」
繡鞋見得多,比繡鞋小一半的女裝布鞋又是甚麼?原來古人會把一雙迷你繡鞋送給新人,鞋上繡有男裝鞋和女裝鞋各一隻,寄寓共諧連理;還有一個小孩拿着蓮蓬的圖案,有年生貴子之意。歐陽偉航藏品中一件黑色老婦女襖盡見民間刺繡的高超手藝,衣服藏上多個人物,一對衣襟由上至下是兩排男女人物,連衫的底部也有,拉弓的是后羿,一張黑臉的是鍾馗,一個個民間故事竟然藏在女襖中;把領口拉開,竟然拉出一幅八仙圖;把兩邊衣袖拼在一起,是兩排半立體麒麟。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