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緒論
‧香港醫療水平在世界上處於先進前列位置,當中器官移植、骨科及燒傷科在國際享負盛名,不少外國醫療人員亦派員到香港交流學習
‧可是,近年市民對香港醫療系統的評價日趨負面,而醫療事故的發生頻率亦較以前增加,究竟我們的醫療體系出了甚麼問題,政府一直大力推動的自願性醫保又是否香港醫療體系的新出路呢?
2.今日的問題
a.公營醫療系統超負荷運作
─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香港公營醫療系統的而且確較以前進步了,除了個人化服務外,公營系統的治療成效更媲美私營醫療系統
─ 與此同時,公私營醫療系統之間存在着巨大的收費差異,公營系統住院日收100元,而私營系統住院費可達一日2,000元(不包括其他開支),大量病人尤其草根及初級中產,自然流向公營醫療系統
─ 與此同時,香港已逐步進入高齡人口的社會階段,根據本地及外國數據顯示,65歲以上人士使用醫療服務的頻率遠高於65歲以下人士,而且治療期較年輕病人長得多,更有甚者,長期病患的增加與人口老化存在着線性關係。總之,人口老化對醫療系統構成巨大壓力
b.突如其來的問題
─ 本港醫療系統在應付本地需求時已捉襟見肘,而近年湧現的雙非問題對公營醫療更是百上加斤
─ 2000年初每年雙非嬰兒數目由600多人逐年上升至2011年的4萬多人,公立醫院的婦產科及兒科相繼被攻陷,連帶進一步使公營系統的醫療服務供應更形緊絀,問題自然叢生
c.療效與價格的矛盾
─ 過去20年醫療科技發展迅速,不少惡疾也出現治癒機會,可是在西方大藥廠的專利權影響下,高療效的新藥價格一點也不便宜,以著名的「標靶藥」為例,一個劑量的價錢是10,000元至20,000元之間
─ 公營醫療體系越多使用新藥,它的經濟負擔就越重,藥物名冊的出現就是對高效藥物及費用之間取得平衡的嘗試
d.來自私營醫療系統的競爭
─ 過去三、四年間香港私營醫療系統發展迅速,一方面雙非孕婦令絕大部份私立醫院賺取可觀回報,另一方面,政府醫療系統的問題亦令不少醫護人員萌生去意,在私立醫院高薪挖角的情況下,公營醫療體系資源醫護人員的流失率自然高企,服務質素受影響自然無可避免,造成事故頻生
3.出路
‧自97回歸以來政府不斷的「狼來了」,警告公營醫療系統必需盡快改革以應付將來的需要
‧政府最初企圖以強制性醫療保險,從市民收入中扣除一定的百分比作供款(類似現在強積金的制度),以達成醫療融資的目標
‧可是,香港不同於新加坡,本地市民普遍希望可以自行決定薪金的運用而非政府安排去儲蓄,特別是在強積金已扣掉月薪的情況下,市民基本上不認可強制性醫保(強醫金)計劃
‧退而求其次之下,政府推出自願性醫保,期望以比較寬鬆的條件吸引更多市民投保,在保費的支援下,能將部份經濟能力較好的病人從公營醫療體系轉移到私營體系,政府期望2015年初步落實上述方案
4.前景
‧自願醫保勢成政府醫療改革的主要措施,這種安排亦合乎世界各國醫療系統的發展效率
‧不過,自願醫保能否吸引市民參與還得看箇中細節,特別是受保範圍及索償模式等關鍵問題;否則,自願醫保只會成為特區政府的另一「大白象」,中看而不中用
Keith Leung
遵理學校通識科補習名師
(周二至四刊登)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