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之城(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佔中發起人 戴耀廷) - 戴耀廷

快樂之城
(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佔中發起人 戴耀廷) - 戴耀廷

從前有一個城市,因它的城市規劃完善,市民生活富足、文明、快樂,故這城叫「快樂之城」。
這城有一個全城市民都知的秘密,由城長老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全城的所有市民都深信不疑。那就是在城的地底,有一個細小狹窄的地下室,裏面困着幾個不會長大的小孩,而這城的人民能享繁榮和快樂,條件就是要把這幾個小孩長年禁錮在那裏。只要他們繼續困在地下室,那就可保證全城安享太平,快樂地生活下去。傳說,有一回不知甚麼原因,有地下室的小孩曾經走到地面去,這城就即時面臨各種天災人禍。
這地下室有一個天窗,可以讓地面的市民看得見地下室裏面的小孩。「快樂之城」每年有一個節慶,稱為小孩節,讓所有市民到這天窗前看一看地下室裏的小孩,在天窗前放下一朵鮮花,向這些小孩獻上祝願,因他們為全城的快樂作出了很大的犧牲。
這一年的小孩節如常舉行,大部份市民也如往年一樣,在長老主禮下,排隊來到天窗前獻花。有一些市民把這看為例行公事,看了一眼天窗,丟下鮮花就去趁機找自己的朋友風花雪月去。也有些市民非常認真地來到天窗前,真心誠意地望着地下室的小孩,心裏為他們感到非常難過,甚至痛哭流淚。在誠心祝願及獻上一束預先準備好的美麗鮮花後,市民就心安理得地離去。回到家,他們更會不時為地下室小孩默禱。有一些市民來到天窗前已決定要離開這城,雖然在這城裏他們可享到繁荣快樂,但他們的良心卻不斷受到責備,最後他們選擇了離開。即使離開後到其他地方生活未必能那麼富足,他們卻寧願冒險出去闖一闖,也比每天受良心譴責好過一點。在下年的小孩節,是不會再見到他們了。
在輪候獻花的隊伍中,有一個小孩很奇怪地問牽着他手的媽媽:「媽媽,為甚麼我們要去獻花給地下室小孩啊?他們有沒有像我一樣要上學?他們是否也喜歡與好朋友一起到遊樂場玩啊?」
媽媽說:「他們是不可以離開地下室的。因他們一離開,我們的城市就會亂,我們就不能快樂地生活了。地下室小孩為我們作了犧牲,所以我們今天來向他們獻花感謝。」
小孩想了一想就再問:「為甚麼他們關在地下室就可以令我們快樂?」

媽媽急忙制止小孩繼續說下去:「不要亂說,長老告訴我們的就必然是對的。我有一個朋友告訴我,他鄰居的祖父就曾見過一個地下室的小孩走到地面,城市就即時亂了。」
小孩雖然還想問下去,不過看見媽媽的面色很難看,就不敢再說話了。
有一群剛獻過鮮花滿臉仍是淚水的年輕人,碰巧經過聽見小孩的問題。他們本對傳說深信不疑,但心裏卻難過和無奈,這刻卻突然醒覺過來,覺得這傳說實在太荒謬了。他們發現自己不能再讓這種事情繼續下去,便立刻組織起來,把天窗用人鏈圍起來,有人就開始去挖地道去把地下室小孩救出來。
周圍的人,包括那些漠不關心的人和痛哭後心安的人,都群起喝罵年輕人。長老更號召所有人去阻止年輕人的行動。但也有不少人加入年輕人的行列,終於年輕人成功挖了一條地道到地下室,把地下室的門破開。
當年輕人把地下室的門打開,發現原來有三個地下室小孩在一面。有一個黑衣的地下室小孩雖然知道門已打開了,卻仍瑟縮在地下室的一角,無論年輕人怎樣說,他也不願也不敢離開地下室。另一穿紅衣的地下室小孩卻對年輕人指罵,問他們為何那麼遲才來救他出去。他更聲言要對所有地面上的人報復。在年輕人還未來得及反應前,他已衝進地道跑了去,再也不知他去了哪裏。
地下室還有一個穿白衣的小孩,他其實與黑衣孩一樣恐懼前路,也與紅衣孩一樣憤怒,但他還是決定要去面對茫茫的前路。他知道長期困在地下室,他對外面的世界實一無所知。他心想:「地面上的人會接納我嗎?到了地面的新生活是否一定會比現在好呢?」離開以後能否適應實在難料。年輕人也感到白衣孩的矛盾心情,就輕輕地握了握白衣孩那廋弱的小手,牽着他一起步進地道向地面邁進,好像說:「即使前路未明,我們也會與你同行。」白衣孩望一望年輕人,再望向天窗上的藍天,就下定決心迎向那未知的新生活。

註:這故事改編自美國作家娥蘇拉.勒瑰恩(Ursula Guin)寫的一個寓言故事《離開奧美拉城的人》(The Ones Who Walk Away From Omelas)。

戴耀廷
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佔中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