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填區關閉無期

堆填區關閉無期

【特稿】
本港過去20年間倚靠單一堆填模式處理都市固體廢物,隨着三個策略性堆填區臨近爆滿,反對擴建等民生問題終於爆煲。本港的高消費及浪費文化,令每日的垃圾生產量高達1.3萬公噸,即使政府能成功擴建堆填區,焚化爐能如願上馬,日後的減廢工作又收到極高成效,本港仍需保留堆填區處理未能處理的垃圾,堆填區在若干年後仍是會擴建、關閉無期。

建焚化爐受訴訟拖延

根據環保署在《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中截至2011年的最新數據,將軍澳、打鼓嶺及屯門堆填區的剩餘容量分別有800萬、1,900萬及3,300萬立方米,估計將分別於2015、2017及2019年爆滿。環保署過去在評估堆填區的壽命期限時,總是錯判形勢,堆填區的壽命往往比預測更長,即使擴建堆填區建議今次未獲立法會通過,後果也未致於迫在眉睫,政府仍有一至兩年調節廢物處理策略。
以其他大城市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的經驗,焚化爐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透過焚化將垃圾的體積及數量大幅縮小,間接延長堆填區壽命。惟上屆政府避重就輕,將焚化爐選址定於石鼓洲,卻被長洲等離島居民提出司法覆核。涉及焚化爐的訴訟至今未有判決,即使政府在覆核中勝訴,焚化爐最快要到2019年後才投產,由現時至焚化爐落成這段日子,堆填仍是唯一的末端處理方法。
綠色力量總幹事文志森稱,若各項目政策配合,只能將每日製造的垃圾減至5,000多噸,堆填區是否仍需擴建或何時再擴建,視乎焚化爐的興建進度及數目,及減廢與生產者責任制的推行成效。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