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白內障患者受到視力模糊困擾,令生活受影響,隨着人口老化,近年病例不斷增加,令輪候公立醫院手術需時,長者人口較多的九龍東,每年新症數目更高達4,000宗。為改善病人輪候情況,九龍東醫院聯網引入高流量手術程序,將每年處理的白內障手術提升至5,000宗,輪候時間由最長等候10年大幅縮減至只需1年。
記者:吳芷茵
高流量手術模式是透過改良手術室的設施和擺放位置,簡化手術前後的流程,令準備手術的時間由20分鐘減至10分鐘,令醫護人員能用盡手術室時段處理更多個案。此外,每天兩節的高流量手術時段,手術室會專注處理白內障病人,減省不同手術所需的「轉場」時間。
優化手術室設計
英國是最早採用高流量手術概念的國家,九龍東醫院聯網眼科團隊引入概念後加以改良,並優化了手術室設計,方便年長病人,也減省醫療人員的工作程序。
九龍東醫院聯網眼科部門主管李啟煌於09年轉到聯合醫院工作,被當時有近萬名病人輪候白內障手術「嚇親」,決心要改善輪候問題,在引入高流量手術模式後,他曾走訪不同部門,向同事講解新概念和改革方向,當時得到不少醫護人員支持。
該院近年透過培訓醫療人員、更新設備及簡化程序後,有效提升手術效率,更獲醫管局頒發2013年度傑出團隊獎。
手術效率雖然提高,但醫護人員每天要處理高達18宗白內障手術,難免令人憂慮手術質素。李啟煌表示,去年與香港大學就手術併發症進行統計,結果顯示在九龍東醫院聯網接受白內障手術的病人有0.82%出現主要併發症,比率遠低於國際水平,強調手術快之餘也重視安全。
沙發床方便長者
曾分別在聯合醫院和將軍澳醫院接受手術的白內障康復者劉女士表示,最初進入手術室時一度很奇怪為甚麼沒有手術床,只有一張沙發,後來才發現當坐下後,沙發會「變身」成手術床,可方便行動不便的長者病人。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表示,白內障手術的輪候時間在不同醫院聯網會有差異,患者一般要輪候兩至三年才能接受手術,其間若病情惡化,容易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