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又一次 - 邁克

一次又一次 - 邁克

離開了悉尼才猛然想起,洗手的時候忘記看看自來水流進水管,是順時鐘還是逆時鐘方向。這類童子軍範疇的知識(或迷信),我大部份是跟從前三藩巿那個男友學的,他一輩子沒到過南半球,不能親自尋找答案,可惜我們這些未亡人向來粗心大意,有機會不懂得好好利用,平白錯過水落石出的一刻。要是仍然有收明信片的人,精神恐怕比較對焦,匆匆在風景背面寫兩行字,應該會順帶記起待考的疑團。「分享」尚未氾濫成皮笑肉不笑的名詞前,消息依靠魚雁傳遞,什麼都矜貴許多鄭重許多,旅行途中郵局充任的角色,略似老歌《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明月。
家裏下一代都去澳洲唸書,不像七八十年代的青年熱衷「往上爬」,留學地點不是美國就是英國。物價這麼貴,便利店一樽細裝清水賣澳幣三元半,折港幣約莫二十八元,連出手闊綽的富翁也表示不可置信,幾乎選擇渴死。相對來說戲票的價錢算合理,歌劇院聽卡珊黛威爾遜唱爵士,大堂靚位八十元左右,既欣賞到心儀歌手丰姿還一石二鳥參觀名勝,套用狄波拉女士名句,真是「唔貴,一啲都唔貴」。喜歡扮灑脫的過氣文青最討厭和鴨仔團爭食,通常對地標敬而遠之,但這座實在太不可忽視,巴黎前度聽聞我訂了悉尼機票,雖然與他一點關係也沒有,亦忍不住以肉緊聲氣探問:「千山萬水一場去到,你不會過門不入吧?」據說室內不是丹麥大師Jørn Utzon手筆,樸實優雅的北歐風卻驅之不散,音樂廳的木條牆和座位美麗到不能,像貝殼內部的教堂式天花板更是一絕,台上歌女哀怨地數她的《一次又一次》,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建築界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