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葉寶琳口中一句「社工在公民抗命上有角色」,不但巿民感到陌生,對一般社工而言也是石器時代產物。一群熱血社工看着津助制度及特區政府蠶食社工專業,早前決定發起「社工復興運動」,嘗試重建社工精神,更將在下月起舉辦三場民間諮詢,討論《社工註冊條例》。
曾參與反高鐵行動的葉寶琳,3年前多次出入菜園村,發現行動涉及社區組織元素,但參與的多是社運人士,「社區組織咪即係讀書嗰陣嘅嘢,點解唔係社工做嘅?點解𠵱家社工反而站喺對立面?」
政府令社工去政治化
曾任社工的謝世傑是復興運動成員之一,他批評政府在八九十年代起,透過外判及津助制度收窄社工的職務,又設限把社工去政治化,迫使社工長期疲於奔命「跑數」,「以前公屋重建有滾動期,容許社工隊協助啲街坊,好似租金訂定、原區安置都可以傾,不過後來巿區重建,社工由巿建局直接請,要社工簽訂條款,唔可以挑戰巿建局」。
「社工只可以幫長者搬遷、舒緩情緒,實際係幫政府維穩,其實我哋可以同佢哋一齊爭取補償,甚至佢哋唔一定要搬㗎喎。」他批評,當局模糊社工爭取公義的角色,令社工變成服務團體、資源把關者和維穩工具,不少同工因不滿而離開社福界。
謝世傑指,現時學院着重個人輔導課程,社區工作課程越來越少,社工學生脫離群眾,他與同道中人今年3月成立社工復興運動,舉辦課程重申社工精神,並要求檢討社工註冊制度及提高註冊局透明度。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