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東豪專欄:香港溫布頓的敵人 - 蔡東豪

蔡東豪專欄:香港溫布頓的敵人 - 蔡東豪

在2007年,即香港回歸十周年,香港電台電視部邀請我拍攝一個特輯,發表我對香港的看法,特輯叫〈想一想香港〉。我為這節目寫了一篇文章,作為劇本藍圖,後來補寫幾個章節,出版《香港溫布頓》這本書。
1986年,倫敦推出一連串金融開放措施,包括廢除固定佣金制度,創造全新局面,稱為「大爆炸」(The Big Bang),是倫敦金融業新舊交替的分水嶺。倫敦「大爆炸」的成功經驗,間接創造一個新詞彙:「溫布頓效應」(The Wimbledon Effect)。倫敦每年舉辦全球矚目的溫布頓網球比賽,最近一次英國男單球手勝出是哪一年?答案是1936年。
英國人介意嗎?每年英國球手只有陪打份兒,作為東道主,會否感到面目無光?英國人有否大喊「英國人要爭氣,要當家作主?」答案是,從來沒有。每年溫布頓令倫敦成為全球傳媒焦點,大賺遊客金錢,製造就業機會,丁財兩旺,誰是贏家顯而易見。

從前成功 自由開放包容

溫布頓效應意思是,全球競爭帶來開放氣氛,開放氣氛帶來進步,不管競爭者的國籍,倫敦肯定是贏家。倫敦成為無人爭議的全球金融中心,但市內頂尖金融機構充斥着外國公司名字,來自五湖四海的高手,提升業界專業水平和帶來創新主意,本土公司陸續被淘汰,英國政府從來不覺得有問題。倫敦領略到的重要經驗,是保護主義不利經濟發展。倫敦穩握金融中心地位,是因為擁有接受溫布頓效應的胸襟。
當年我認為香港成功之處,同樣是擁有胸襟,願意擁抱溫布頓效應。香港作為金融中心,最大優勢是提供自由、開放、公平、包容的環境。香港歡迎外國企業和專才,來香港一展所長,香港的競爭氣氛是「能者居之」(meritocracy)精神。香港沒有因金融市場充斥着外國公司名字而感不妥,沒有樹起保護壁壘,硬要製造出土生土長球手,揚威「香港溫布頓」。這幾年我以「香港溫布頓」這思考框架,分析香港政經問題,感到香港政經領導者領略到香港成功真正要素,大致上能夠保存着「香港溫布頓」胸襟。
《香港溫布頓》最後一章是〈最怕自己是敵人〉。毀滅一件好東西,通常不是別人,因為好東西有一定抗外敵能力,最可怕敵人是以為最熟悉自己的自己。梁振英去年上任特首,民望一直低企,欠缺民望的施政,政府進退失據,方寸大亂。這是一個可怕的心理循環,政府慌失失,市民怨聲不斷,為討好市民,政府走向民粹,推出一項又一項未經深思熟慮的政策,這些政策加深民怨,政府更慌失失。梁振英政府未經深思熟慮政策之中,我想談最當時得令的「港人港地」。

港人港X 鼓吹保護主義

「港人港地」是一貫梁振英政府「港人港X」政策,同門兄弟包括「港人港媽」和「港人港奶」。政策出發點是來自內地的需求,擾亂香港市場,因此政府需以特設政策來調節市場正常運作。這系列政策推出以來,爭議甚大,從根本上有否必要到政策產生的不良後果,都有不同解讀。可肯定的是,以維護市場秩序為名,提倡保護主義,這些政策違背「香港溫布頓」的胸襟。不過,我先疑中留情,或者有些特殊情況確實需要政府出手,推出必要措施。我看「港人港地」的政策背景,究竟有幾特殊。
關於「港人港地」的政策目標,我參考行政會議成員張志剛在報章的分析。張志剛先破解市民謬誤,「港人港地」目標並不是紓緩樓價,方便某些港人較容易買樓。理論上,在政府眼中,「港人港地」可以發揮得很成功,但樓價照樣飆升。
據張志剛說,「港人港地」目標是排除內地買家製造的外來因素,回復香港市場本來面貌。衡量「港人港地」成效,指標是比較完全開放市場和設定了限制市場,兩者之間價格有否分別。假如設限之後,樓價出現折讓,政策便算有成效。以張志剛解釋為指標,我認為「港人港地」完全欠缺存在必要。
首先,香港地產市場出現失衡,是否源於內地買家的「外來因素」?至今我未接觸過一些令人信服的數據,指香港近年樓價急升,主要原因是來自內地的額外需求。近年傳媒繪影繪聲報道,內地富商怎豪買豪宅單位,內地購買力對整體市場影響,實際有多大?我好像未看過有事實根據的分析。不存在這些分析,或者不代表內地需求不是影響香港地產市場的主因,不過我覺得值得問。
梁振英政府推出「港人港地」之前,有否進行分析,了解內地需求對市場影響?這影響是短期衝擊,抑或已形成一道持久力量?從過去一段時間觀察,我懷疑梁振英政府沒仔細分析政策的必要,以及推出政策帶來的後果。我認為梁振英政府是急於討好中產,以民粹行先,「港人港地」正是未經深思熟慮的政策。
假設內地需求確實擾亂香港地產市場,過去幾個月政府接連推出辣招,甚麼炒風也消失,地產市場現在是喊悲情,悲到施永青上街示威。過去幾個月物業成交急跌一半以上,只要政府維持辣招,炒風短期內重燃機會近零。換句話說,辣招已解決所謂炒風問題,不管炒風來自何處。
政府推出辣招後,物業成交大幅萎縮,但樓價卻未見顯著下跌,理由是地產市場由用家和有實力投資者主導,這些業主不急於割價求售。這現象令人懷疑,早前樓價上升,真正原因是供求失衡,而不是炒家作怪,炒起樓市。「港人港地」目標是排除內地買家炒風,在辣招推出之後,是畫蛇添足。
「港人港地」政策目標首要是消除外來因素,最終一定是希望讓更多港人置業。「港人港地」首推兩幅地皮,落成後單位只有一千多個,相對整體私樓市場,是很小的數目。假設政府未來繼續推出「港人港地」項目,我懷疑佔總數仍是微不足道。推出一項成效不會大,但產生多種反效果的政策,負面輿論群出,政府照例怕痛,一定縮。憑着小量單位,我難以想像「港人港地」可滿足讓更多港人買樓的終極目標。

喝止政府 不要成為幫兇

撇開製造中港矛盾這些價值觀問題,政府步向保護主義,以安撫部份民怨為出發點,粉碎多年來建立的「香港溫布頓」精神,我認為萬分不值得。梁振英政府之弱,令人歎息,稍遇到困難,便把問題歸咎於「外來因素」。
更大問題是,香港人好像習慣了政府低水平施政,在排山倒海的劣政中,香港人麻木了,不再覺得「香港溫布頓」精神重要。政府為處理短期痛楚,不惜扭曲市場,而香港人沒大聲喝止。做第一次,沒有人出聲,做第二次,又沒有人出聲,逐漸我們不再覺得保護主義是問題。「港人港X」日後成為政策主流,目標是讓部份香港人能揚威「香港溫布頓」,這是毀滅自己的道路。
「香港溫布頓」的敵人是一個欠缺自信的政府,處處疑神疑鬼,應做的不做,不應做的做了。香港人不出聲,變為幫兇。

蔡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