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數對人類影響最深遠的物理學家,牛頓和愛恩斯坦兩位大概會叮噹馬頭,不相伯仲。
生於17世紀的牛頓,在動力學、光學、熱力學和數學都有劃時代的貢獻。他的理論,為後來的工業革命提供了科學基礎,使人類在駕馭大自然的旅程跨出了一大步。根據牛頓力學(Newtonian mechanics)推算,一件物體帶着的動能,是它的1/2重量乘以速度的立方(K.E.=1/2 mv2)。
在20世紀,愛恩斯坦的相對論,推翻了「物質不滅定律」。愛恩斯坦提出在核子反應中物質可以轉變成能量。他最有名的方程式E=mc2,闡述了能量和物質的換算方法。
在這條方程式中,c代表光速,說明了核反應釋放出來的能量是何等的駭人聽聞。愛恩斯坦的發現,為我們帶來了殺傷力極大的核子彈和彷彿用之不竭的核能源。
這兩條方條方程式驟眼看來有點相似,但其實卻是風馬牛不相及,但上周我在本欄談及槍彈彈頭的能量時,卻胡裏胡塗把它們混淆了!兩位大師泉下有知,或者會搖搖頭,舉起食指,說聲「你搞錯了」。
槍彈擊中人體,或藏在體內,或穿透身體,甚至在體內粉碎,子彈本身的物質仍然存在,並沒有化成能量。左輪子彈出膛的速度每秒約三百公尺,來福槍可達每秒一千公尺,與光速(每秒三十萬公里)比起來是小巫見大巫,不可同日而語。
這個是極基本的錯誤,多虧讀者林先生在《蘋果日報》的網頁上作出指正,謹此致謝,並向讀者諸君深切致歉。
鍾尚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