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3年反23條立法及7.1遊行,香港傳媒廣泛報道扮演重要角色。10年過去,北京為求令港媒失聲,不是以高壓手段針對傳媒製造白色恐佈,就是以政治、經濟利益統戰傳媒老闆或管理層,以雙管齊下手法收窄本港新聞自由。面對香港傳媒、輿論赤化,香港記者協會呼籲市民應發揮監察力量,迫使傳媒重拾良心。
早在香港回歸前,北京已想盡方法令傳媒「歸邊」,2003年7.1遊行前,亦曾想力阻新聞工作者支持遊行。香港記者協會前主席、資深新聞工作者麥燕庭透露,當時曾有報章向員工發出文件,就編採人員不可參加遊行或簽名進行討論,引起部份員工不滿。
北京找親信入主
隨着7.1遊行結束,北京開始以軟硬兼施策略對付香港傳媒:一方面不惜「頴爛塊面」,明目張膽以粗暴手段打壓「不聽話」的傳媒,多次以粗暴甚至暴力手法對付北上採訪的香港記者,令傳媒界籠罩一片白色恐怖。
另一方面用「鴨子划水」式的軟功,以人大、政協等職位、或廣告等經濟利益,統戰傳媒老闆或管理層,干預主流媒體運作,如去年3月特首選舉前,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在《成報》專欄,原指唐英年及梁振英「兩個都揀唔落」,遭報章高層竄改為寧揀「梁振英」。即使表面中立的傳媒,都只是偏頗程度較不明顯。
麥燕庭指出,中央收歸傳媒的手段,不外乎透過中聯辦不停約傳媒老闆飯局,或進行精英吸納,例如不少報章老闆均是政協或政協常委,「批評政府時一定有約束,自然會有形無形,令下屬知道有啲嘢寫咗都冇用」。如《南華早報》老闆郭惠光般,聘用吉林省政協王向偉任總編輯,之後發生低調處理李旺陽死訊事件。北京亦會以直接投資傳媒機構、找親信入主傳媒掌管職務、甚至封殺廣告,逼傳媒屈服。
面對新聞自由形勢嚴峻,麥燕庭稱記協過去10年參加四次7.1遊行,分別是2003年反對23條惡法、2006年要求內地政府釋放被判監的資深傳媒人程翔、2011年反對替補機制剝奪選舉權,及2012年抗議警方扣查向前國家主席胡錦濤提問六四的《蘋果日報》記者。「我哋上街次數越多,一定程度反映新聞自由有好大威脅」,幸好本港仍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有獨立網上媒體、外國媒體及互聯網,產生制衡作用,令新聞資訊不被邊緣化。市民應發揮監察力量,向偏頗的傳媒表達不滿,令傳媒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