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魚大肉易糖尿高血壓 五穀食療 吃得簡單是福

大魚大肉易糖尿高血壓 
五穀食療 吃得簡單是福

【本報訊】港人普遍喜歡濃味食物,又經常大魚大肉,隨時人到中年已患上高血壓及糖尿病等「富貴病」。其實食得簡單,一碗粥、一碗飯才是養生之道,自古以來也有進食穀物保健養生之說法,研究中醫養生多年的專家表示,穀療具補脾和胃及強壯益氣的功效,惟都市人忽略穀食及蔬果,未能吃得健康。
記者:梁麗兒

穀療又稱五穀療法,即進食禾穀類食物。自古對五穀有多個不同定義,最常指的包括稻米、小麥、大麥、小米、玉米、薏仁、燕麥及蕎麥等。
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高級講師党毅表示,穀類食物為人類主食,中醫認為穀物具補脾和胃、強壯益氣功效,故曰「五穀為養」,即按季節、體質用作養生及治病,「但現代人將飲食金字塔本末倒置,先吃飽肉類、海鮮,之後就吃不下穀類、蔬果等食物,長遠影響身體運作。」她認為都市人不喜歡粗茶淡飯,只顧追尋味覺刺激的飲食習慣,是令人易患上高血壓及糖尿病的元凶。

白粥治病源自東晉

她說,要數穀療好處,要先追溯其起源。早於二千多年前的東晉年代已有人用白米煲粥進食治療腳氣病,當時一位醫術精湛、名為支法存的僧人認為,腳氣病與飲食不良有關,研究多個治療方案,包括煲粥治病,以穀皮和白米煲粥食用,成功治療腳氣病。現代人發現腳氣病與缺乏維他命B1有關,支法存的療法包括中藥及用作煲粥的穀皮及白米,正含有大量維他命B,可補充患者身體所需。
稻米為五穀之首,有多個不同品種,並各有功效。港人愛吃的泰國香米、中國香米,屬「秈米」,在熱帶地區生長,有養胃和脾、溫中止瀉功效,適合脾胃虛弱人士,宜作家常便飯。而「粳米」如中國東北米,具補中益氣、健脾和胃功效,適合患病期間及病後調理,如病後消瘦,可用粳米、蓮子煲粥,每日食用兩次。糙米及紅米則近年被熱捧為健康之選,她指出,糙米含豐富纖維,有助促進排便及腸胃健康。紅米含豐富營養素如鐵、鈣及磷等,特別適合長者及貧血女士食用。

多吃穀類食物有助保健養生。

薏米具有抗癌功效

她表示,小米在中國北方種植,主要用作煲粥,具健脾和胃、益腎利尿及除熱解毒功效,適合消化不良、脾胃虛弱人士食用。小米粥歷史悠久,被視為養生保健食品。盛夏將至,心、胃、肝容易「上火」致出現各種症狀,市民可煲綠豆粥、蓮子粥及菊花粥進食下火。
薏仁即薏米,也屬穀物,多用作煲湯或煲糖水,具去濕健脾功效。可用於治療痰濕型肥胖、脾虛等病症,近年研究更發現有抗癌功效。常見於麥皮及麥包中的燕麥,含可溶性纖維達4%至6%,為稻米、小麥的七倍。中國農業科學院曾進行研究,持續23個月每日吃100克燕麥,可顯著減低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
進食穀物可養生,位於廣西的巴馬縣為其中一個世界長壽之鄉,現有近400名百歲人瑞。党毅曾到巴馬探訪百歲人瑞,發現他們全都面色紅潤、較少長老人斑,步履輕盈。原來當地人飲食清淡,煮食少用鹽、糖,並以五穀雜糧及素食為主,當地特產「珍珠黃玉米」的營養特別豐富,比一般大米所含蛋白質高,加上熱量低及含不飽和脂肪,對防癌及對腦部有益,用來煲的粥更稱為「長壽粥」或「黃金食」,相信為長壽飲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