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場時段和食堂老闆Aska 和Paul 討論「待用餐」的計劃,盧覓雪也在。另一位老闆阿南拿着一張金牛過來:「剛才那位先生上來放下一千蚊,他說全買待用餐請老人家吃飯。我叫他留下姓名聯絡,他說不用就走了!」聽着聽着,Paul突然流出男兒淚!我說老闆們都是愛哭鬼,「心燒食堂」不如改名為「眼淺食堂」吧!
從開玩笑到公益
出於戲言,老友Aska以$12.8賣餐蛋飯給一眾搗蛋老友,惹來滿城討論。出乎意料的輿論壓力令幾位老闆有點迷惘,我就認為反正有曝光率支持,不如化壓力為公益吧!於是幾位一起研究「待用餐」的可能:鼓勵食客在消費之餘,買一張「待用餐券」,給有需要的人送上一個溫暖的午餐。
在生意裏搞慈善不容易,尤其是中小型食肆,成本高漲,租金逼人。出橋、出錢、出人,還要佔用最重要的廚房,阻礙日常運作,不是每位老闆願意。我主動提出建議,皆因幾位老闆都是好人。Paul被公認有心,經常做善事,理想是以後把食堂轉為社企。另外Aska雖然鬼鬼馬馬,但他是會在街上請拾荒婆婆食下午茶的人。他們說着理念和故事,把我和盧覓雪都弄得「眼淺」了。
待用概念源於分享
說回待用餐,有說起源於一百年前的意大利拿玻里,當時拿玻里人遇上幸運和愉快的事時,到咖啡館喝咖啡之餘,就會多買一杯「待用咖啡」(caffè sospeso),不能負擔咖啡的窮人就可以到咖啡館免費享用。「待用咖啡」說不上扶貧行為,而是一種「分享心態」,有能力的人願意和弱勢分享世間上種種美好和幸運,形成一種樂觀隨意的助人心態。
「待用咖啡」的概念一度沒落,到近幾年重新興起,由歐洲傳到亞洲,更在台灣蛻變成一股改變社會的力量。台灣新北市首先有麵店把「待用概念」轉為更實用的「待用麵」,然後市內良心小店齊齊響應,陸續推出「待用飯」、「待用麵包」,甚至「待用理髮」。短短幾個月,一陣暖風傳遍台灣。在香港,深水埗北河燒臘飯店的明哥亦早已默默耕耘,各區也有零星小店自發推出待用券。這次在銅鑼灣推待用餐,除了是向明哥一種致敬,也希望能吸引更多食肆參與,在香港遍地開花。
「待用」概念其實是一種社會資源的簡單再分配,將消費者的餘力,透過食肆為中介,分發給弱勢社群。相比對傳統個人或機構出錢出力行善,這種「借力打力」的公益手法,對食肆的經濟和行政壓力較輕,更容易持之以恒。正因如此,從醞釀到實行,短短幾日間,除了得到一眾好友出錢出力支持,灣仔財記辣蟹亦加入了,又打算借出廚房,讓待用餐服務更多老人。
人情還人情 數目要分明
那具體如何落實「待用餐」?當然,我們不能請老人家吃餐蛋飯和辣蟹,口味和營養都必須符合老人家需要。Aska很細心,認為肉餅飯、斑腩飯較適合老人家,待用餐最好有飯有湯,量做大一些,老人家吃不完也能拿回家「翻叮」。
至於領取資格和捐款分配這些較為敏感的事務,則交由區內慈善團體處理。所有買待用餐的捐款,都會先入到慈善團體的捐款箱,由慈善團體組織灣仔、銅鑼灣、天后、北角區內的有需要長者,統一送飯。再由食肆向慈善團體申報成本,目前每個待用餐定價在$20至$25左右。視乎捐款額,估計初期每個禮拜可以有40至80位長者受惠。
每天早上路經灣仔、銅鑼灣一帶,總見到不少老人在拾荒,盧覓雪提醒,灣仔雖然是全港富戶最集中的地區,但附近的舊區有不少獨居長者,需要我們伸出援手。如有可能的話,待用飯餐最好也能送到北角、柴灣、西營盤等地區,擴大服務地區。
主事人Paul講得好,一餐半餐未必幫到長者解決生活問題,但待用餐傳遞的,是一種關懷,一種樂於分享的心態。正如百年前的意大利,富人透過咖啡分享生活中的美好,今天我們同樣能透過待用餐分享幸福。香港人常常埋怨物價飛升,生活艱難;退後一步,獨居長者和弱勢社群豈非難上加難?今日起,放低自己的艱難,關注別人的艱難;行有餘力,請樂於分享。
計劃仍在不斷修正中,歡迎各界提供意見,有空也請到心燒食堂或各區有提供「待用餐」的小店,共襄善舉。
部份提供「待用餐」店舖:
心燒食堂:銅鑼灣駱克道487號駱克駅22-23樓
北河燒臘飯店:深水埗北河街54號地下
Maia's Box Bakery:旺角勝利道8號地舖
Go Inside Café:紅磡都會道6-10號置富都會7樓741號舖
作者:柳俊江(mailto:[email protected])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