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暑假,學校陸續派發成績表,這張小小的成績單,總結了過去一年的辛酸與汗水,也是未來一年的動力與指標。小芊就讀的IB學校,為貫徹求學不是求分數的精神,整份成績表都不會出現分數,只會以「超乎期望(Exceeds Expectations)」、「合乎期望(Meets Expectations)」、「鞏固中(Consolidating)」、「開始掌握(Beginning)」,歸納各科的學習情況。背後理念其實相當值得稱許,學生需要掌握的,只要學到了,便算「合乎期望」,不用因為一分、兩分的差異而鬥個你死我活。
但正因為每段階梯的涵蓋面很廣,家長們在解讀成績表時,往往會有老鼠拉龜的感覺。首先是因為IB與我們小時候學的很不同,加上小學課程由學校各師各法,坊間沒有統一的PYP(Primary Years Programme)教科書,「超乎期望」即是有幾叻?「鞏固中」又是否等於要惡補?尤其是成績是相對的,因為不會有同級排名,孩子的成績到底是大落後抑或名列前茅?家長們一般只能互通消息,一味斷估。
學校近日完成了獎學金的申請程序,申請人的父母互換情報,我也八卦地參與了好幾次的討論。雖然各間學校的取錄條件、評估學生方法不盡相同,但在瞎子摸象的情況下,此等家長之間的口耳相傳,仍然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可藉此更好地掌握IB課程的要求。首先,關於學校的成績表,我輩港媽港爸很多時只着眼於學術成績,忽略了一個稱之為「學習的參與、態度及承諾(Participation, attitude and commitment to learning)」的指標,以為這個稱之為努力指標的評核,只是給成績不好學生的安慰獎。殊不知學校原來相當着重這個指標,因為IB課程強調學生需要積極主動學習,而非單靠天資聰穎,故要獲取獎學金,學生在各個項目(包括一般認為較次要的科目,如體育、音樂、美術等)的努力指標,均需獲評為「超乎期望」,否則即使學科成績爆燈,也難望成為狀元;反過來說,若努力指標全獲好評,學科成績即使未能全部「超乎期望」,仍然有望入圍。因為「超乎期望」與「合乎期望」可能只是幾分之差,一個各科都「超乎期望」與一個各科都「合乎期望」的學生,總體成績差異可能很小,努力指標就顯得更加重要了。
出席率在成績表內往往是不顯眼的資訊,但原來在學校的學生檔案內佔了一個重要位置,譬如某次運動會缺席了、某份功課遲交了數天,統統記錄在案。所謂積少成多、積陋成習,這些少的瑕疵,往往就是學校判斷學生是否值得表揚的參考。成績表內最重要的,應該就是老師寫下的評語,往往隱藏着微言大義。因為不想打擊學生的自信心,除非遇上特別頑劣之輩,否則老師的評語總是避重就輕。家長們適宜細心咀嚼,若發現任何稍為異常的論述,應盡快約見老師釐清,否則可能錯過了及早糾正的機會。
讀懂了成績表,等於進一步明白了IB課程的要求。下星期會談談,就讀IB學校的學生,是如何獲取獎學金的。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