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問題 - 陶傑

「口才」問題 - 陶傑

香港的梁特訪問美國,遭紐約的記者追問史諾登問題,梁特說「我不評論」,共說了七次,美國記者搖頭瞪眼,香港輿論喝倒采,認為是出了洋相。
問題是這位特首的「口才」,深得香港普羅巿民和許多專業人士推許。一位口才專家,為何一到外國,「口才」即刻淪為沙灘上的中華海豚一樣擱淺,是該特首的英文表達力不足,他的「口才」其實有限,還是「國際城市」的香港人,對於「口才」之視覺認知,僅限於維多利亞港,而從未及達太平洋?
還是三個原因都成立?這才是有趣之所在。
「口才」好,要自小有個性表現。譬如從小就喜歡對大人「駁咀駁舌」的小孩,必是口才天賦高的種子。但是中國父母教他們的子女順從尊長,「師道尊嚴」,即是不得反唇相稽。中國人唯一的口才,表現在政治表態之快狠準之上。鄰近地區有許多毛左,包括北京計程車司機,在安全地聲討「普世價值觀」和已經下了台的中國總理溫家寶的時候,其「環球時報」社論風格的中國式「口才」,也絕對高過梁振英和香港的親中愛國議員。
指摘香港的梁特原來口齒貧乏,對當事人不是太公道。不錯,如果換了彭定康代表香港,他有九百九十九種不同的風趣方式來表達No Comment的意思,但不要忘記彭定康在牛津劍橋的語境中長大,他不是中國人,他是一名英國白人。
如果不帶偏見,就知道逢關乎國家民族大是大非之統一口徑,梁特的「口才」,不比中國的官方發言人低劣。
而且他不評論七次,與中國習總書記之「七不講」,次數相同,梁特應該有前途。
但特區立法會的曾主席,在英國訪問,不知是否受英國的文明能量沾染,卻沒有No Comment,而是稍有點個性的發揮,指出如果美國提出,香港應該將史諾登引渡。
是梁特的口才好還是曾主席?對於中國人,是個極為困難的問題,因為許多人即刻竊竊私語,質疑「引渡」之說,違反了中國「環球時報社論精神」,亦即大逆不道。這就慘了,這下子你要收嘴,因為中國不高興了。
一個中國人口才好不好,應該用這個角度來定論。記住你自己的「文化」、歷史,還有膚色。很基本的常識和事實,在一個失憶年代,時時要提醒的。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