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3年7.1負面人物奸角第一號叫「掃把頭」,硬推廿三條天怒人怨。2013年7.1前夕正面人物傳媒曝光第一叫「行政會議成員兼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佢哋係同一個人。
十年人事幾「翻身」?葉劉肯定係最成功翻身嗰位,第二位就係親中建制派大佬曾鈺成,廿三條之後民建聯灰頭土面,區選大敗,曾鈺成辭去主席職位。根據鍾庭耀民調2003年8月支持度只有43.2,同期民主黨何俊仁有57;十年後民調兩人換位,2013年4月民調曾鈺成升咗12,去到55.7,何俊仁跌了8,變成49.1。十年前公民社會起動,打到親建制力量散晒,但為何十年後昔日保守政客反而能夠翻身,民主派政客卻陰乾。
箇中關鍵係兩大政治勢力回應後7.1政局策略有所不同。保皇黨在十年前倉皇敗走,中央為穩住局面撤換特首,起用「非自己友」曾蔭權,保皇泛民兩大勢力定位起咗變化。由於曾蔭權代表政務官勢力,與保皇黨欠缺緊密政治聯繫,反而令保皇黨有更大政治空間,擺脫凡事派角色,可以在適當時候抽水與政府對着幹。民建聯譚耀宗在老人金入息審查一役起義,打殘曾蔭權,洗底再戰的葉劉,工聯會嫻姐及王國興,變成立法會內「反曾戰隊」,隊住曾蔭權,當曾2008年民望下跌,保皇派洗底成功,民望拾級而上。
保皇抬頭 泛民捱打
反之,泛民本來形勢大好,但因面對曾蔭權建制時,策略定位模糊不清而出事。董去曾來,泛民多年來走議會路線,大家作政治交易多年,泛民自然較接受政務官力量當政,但又不能全面倒向變成新保皇黨,因雙方政治政策立場太多分歧,而曾蔭權明知北京圍堵泛民,也不敢公然拉攏對方,兩邊勢力只能「暗交」,而亦因為雙方太多顧忌,2005年政改方案因泛民反對而拉倒。
泛民在新局面下猶豫不決,既怕被視為保皇黨,又唔相信群眾力量,錯過了與7.1動員起來的民間社會力量結合。他們唯一盯住的就是選舉議席,將2003年群眾運動收割化成政治資本而組成了公民黨。但香港需要的不是多一個民主黨派,多一個民主票后女神余若薇,因為議會路線根本無可能迫使北京加快普選步伐。
最大鑊係中產民主派與政務官集團並冇根本政治矛盾,在議會內難有作為,最後造成了泛民分裂,激進力量抬頭,尤其在2012年政改方案前五區公投運動,暴露出民主黨兩邊不討好的困局,一方面要走建制談判路線,另一方面又想爭取群眾。
2013年政治形勢又回到了十年前尖銳對立局面,深紅特首梁振英上台一年醜聞不絕,中產憤怒,施政失效,群眾運動再度抬頭,但一年來泛民黨派一樣安坐議會大堂,以sound bite論政,激進派亦陷分裂。今次群眾運動規模及衝擊力,有可能比十年前更大,持續更耐。
中央對佔中高度戒備,泛民政客仍然未醒!
(7.1遊行十周年系列之四)
添馬男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