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生活質素、環境等通識議題時,筆者發現很多學生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就是電力的收費模式,這種模式正正貫通了很多通識議題的要害,不得不知。
累進式 VS 累退式
要說明這點,首先要明白甚麼是「累進式」和「累退式」──不要給這些名詞嚇怕,說來簡單,所謂累進,就是多用多付;相反,累退就是多用少付,即用得越多費用越低。
累進和累退制經常出現在不同制度中,例如香港的稅制就是累進式,即多賺多付,意思是入息越高,應繳的稅率便越高,相反如果入息低,甚至不用交稅,以達公平分配社會資源的目的。
香港的電力公司(港燈及中電)一向採用兩種收費模式:(a)對住宅用戶採取累進制,即用電越多電費越貴;(b)對工商機構則採取累退制,即用電越多電費越便宜。這種收費模式牽涉到很多通識議題,包括:
(1)浪費電力
貪便宜是人之常情,多用少付,也符合經營的成本效益,欠缺慳電誘因。多用少付的直接問題就是浪費電力,不過這只是個道德問題──我願意付又付得起就行了。但浪費電力背後卻是一連串社會和環境的成本,這些間接負擔又由誰埋單呢?結果又如何影響我們呢?
(2)光污染
香港的光污染問題近年令人關注,四大重災區旺角、尖沙嘴、中環和銅鑼灣,商業招牌把天空照得亮如白晝,不單破壞自然星空環境,影響生態活動,更有研究指過度光照會提高患癌機會。光污染重災區的居民,無可選擇,日夜受光照困擾,或索性用黑布封窗,從此不見天日,生活質素大受影響。
電費制度變相鼓勵這種光污染,因為商戶要將用電量提高到一定水平,平均每度電才會更便宜,大商場又何需吝嗇呢?把廣告燈光通宵亮着,便可用較低電費達到全天候宣傳效果,何樂而不為?
(3)增加廢氣排放
香港用以發電的能源主要有煤、天然氣和購自大亞灣的核能。核能危險,日本福島核事故後,港府不敢再提加大核能供應比率;天然氣是清潔的化石能源,但昂貴,不過為了環保,電力公司已表示考慮加大天然氣比率,代價就是電費將越來越貴;煤是比較充裕的化石能源,也較便宜,問題是煤最不清潔,燃燒是會排放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和懸浮顆粒,燒得越多空氣越差。大陸正是最佳「示範」,燒煤已成為其最大的空氣污染源。
(4)增加溫室氣體排放
所有化石能源完全燃燒後,都會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煤自然也不例外。煤由開採到燃燒發電,都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電力越用得多,燃煤越多,變相為地球增加溫室氣體。當全世界高唱可持續發展、減碳排放和正視全球暖化,我們的電費制度卻提供經濟誘因去鼓勵工商業多多用電,不是很諷刺嗎?
(5)加劇社會不公平感
這可從兩方面看:首先,根據新聞報道,電力公司指住戶的累進收費制度,是要鼓勵住宅用戶減少耗電量,節省能源。但這非常奇怪,因為住宅用電量只佔全港用電量不足三成,相反,商業的用電量佔全港超過六成,為甚麼商業用戶不用節省能源呢?要住宅住戶慳電卻鼓勵商業多用電,對於節省能源只是杯水車薪。另外,這種制度即變相由住宅用戶補貼商業用戶──住宅用戶以累進的電費制度補貼商業用戶所得的電費折扣,自然令人感到不公平。
另一方面,香港的貧富懸殊日益嚴重,有些基層市民根本無力負擔冷氣,但同時,商場卻因為電費折扣而毫不吝嗇,冷氣開得大,燈光開得猛,甚至連關也不關,長遠不就造成社會矛盾,加劇社會不穩的因素嗎?即使近年港府為住宅用戶提供電費補貼,但這即是用公帑來補貼電力公司的經營,並非長遠而令人滿意的政策。
顯然,耗電多會嚴重影響我們的生活質素。時代不同,在今天強調環保的年代,累退制是否還適用於電費呢?
葉一知
通識名師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周二至四刊登)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