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劃:我要做導演

大企劃:我要做導演

香港政府常將創意產業掛在口邊,電影便是創意文化一種,它所潛在的文化價值,無論是對外(軟性力量)或對內(核心價值)都有深遠意義。然而,政府在陳腔濫調式鼓勵年輕人投身電影界的同時,真正為他們提供之援助又有幾多?沒有錢,又想做導演,在香港幾乎是不可能,要在有限資源下實現導演夢想,情況有如玩RPG一樣,要接任、打怪、練功、過關及升呢,本文就是相關攻略。
撰文:馮國康

第一關【喜愛電影】

要做導演,喜愛電影是最基本要求。彭浩翔於14歲時便用兄長的錄像機拍短片實習,而世上偉大導演如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史提芬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及李安等,兒時都在戲院度過。當然不需要像六叔邵逸夫般日看九部電影,但古今中西的電影都應該有所涉獵。

彭浩翔

第二關【修讀課程】

就算看遍全球電影,沒有專業訓練,也難以掌握拍電影的秘訣,報讀電影課程是最有效且快捷的途徑。除了香港演藝學院有電影課程(文憑、學位)之外,浸大、理大、城大、公開大學、專業教育學院及知專設計學院都有相關的電影課程修讀。求學不是求分數,付了的學費總會有回報。(詳看第九關)

香港演藝學院

第三關【認識前輩】

萬事起頭難,拍電影亦然。若有前輩提攜,凡事總事半功倍。因此,報讀電影課程的另一目的,其實是結識一班資深電影人。新浪潮電影《烈火青春》(83年)的導演譚家明,便是城大創意媒體系的副教授;至於著名影評人舒琪,現為演藝學院的電影電視學院院長,早前他便協助一班演藝碩士生拍攝《一個複雜故事》,由張學友和朱芷瑩主演,並於香港國際電影節上映。

第四關【學做跟班】

極少數人一開始就可執導筒,除非你是天才、家世顯赫、又或者你是王梓軒(父親王英偉是藝術發展局主席),否則就要跟其他人一樣由低做起。杜琪峯73年在無綫電視藝員訓練班畢業後,便由製作助理做起,輾轉捱了七年才拍攝首部電影《碧水寒山奪命金》。至於《寒戰》的「新晉」導演陸劍青,其實93年便擔任副導演,磨劍磨了19年,累積足夠實戰經驗,鏡頭調度、剪接全部手到拿來,結果勇奪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

第五關【邀請監製】

來到這一關,相信閣下已成功混入電影圈,若不,請砍掉重練(即重做第三關),或接受現實,放棄電影好了。千里馬終需遇上伯樂,這伯樂必須是一位出色的電影監製,並製作過至少兩部電影。假若能邀請到這位伯樂為你監製,你便合資格向香港政府申請電影發展基金,而申請這基金正是本文重點。

第六關【申請基金】

前文所述,如閣下大把錢燒,根本毋須閱讀下去。否則,就得跪求政府幫手(雖然幫助有限)。電影發展基金於99年成立,直到07年政府才注資3億元入基金,旨在為中低成本電影(預算製作費1,500萬元以下)提供融資。
在申請前,閣下先要閱讀一份水蛇春般長的指引,重點如下:監製或導演(即閣下)需製作過兩部電影、電影是商業可行(即有機會賺錢)及有第三者融資,而基金提供的融資上限為預算製作費的35%(最高可獲40%)。換言之,一部預算1,200萬製作費的電影,基金僅可提供420萬港元,另外的65%就要另找投資者支付。(詳見第八關)
來到填表,也是令人卻步的一環,厚厚的20頁紙(表格可在政府網頁下載),由計劃書、財政預算、甚至刑事紀錄都要照填如儀,所需時間夠閣下創作一個全新劇本。

第七關【等待審批】

以下是一些數據:基金自07年10月推出,至今共接獲70項申請,批出26項,拒絕16項,其他是自動撤回及批核中,而撥款總額共7,236萬元。這筆款項由基金審核委員會負責審批,委員會由資深業界代表組成,包括王英偉、張婉婷、黎筱娉及施南生等,由他們去衡量到底電影是否「商業可行」,才建議撥款與否。閣下還記得第三關和第四關的重點嗎?能否拿取基金,某程度上取決於社交技巧及人際關係。

第八關【瞓身籌旗】

就算申請到基金,閣下仍需為其餘製作費操心,亦即要找電影公司老闆「認頭」,因此要確保電影是「商業可行」。不過這其實是最弔詭的,「商業可行」跟「卡士」掛鈎,不請大卡士,很難說服到老闆投資;但以政府的有限資助,根本請不起大卡士;假若請得起大卡士,根本就不需申請基金。當然有巨星為提攜後輩,只象徵式收費拍攝,如劉嘉玲主演的《過界》、以及學友主演的《一個複雜故事》等等,那又得視乎閣下有幾多人情卡可碌。

第九關【最後殺着】

當閣下由第三關至第八關都出現困難,申請基金被拒,還有最後殺着——就是參加「首部劇情電影計劃」。這計劃今年3月才推出,主要分為大專組和專業組:大專組是閣下必須為大專電影系的學生(第二關多重要),填妥11頁的表格後,有機獲得最多200萬元資助;專業組則要求閣下有電影製作的相關經驗,且以曾獲獎項優先(海外獎項),最多獲得500萬元資助。

最終關【努力搵錢】

細讀全文,不難發現政府轄下的香港電影發展局,對新晉導演的幫助根本微不足道。要圓導演夢,最好還是靠自己努力賺錢。

逢周五隨《蘋果日報》附送嘅時尚美容雜誌《add》雖然早已派完;
拎唔到書嘅朋友,可以上番《add》嘅官網 http://add.appledaily.com 睇番足本網上版,除咗有專訪外,仲有好多時裝靚嘢睇!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