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有黑洞 服務預算非價單(香港浸信會醫院行政總 陳崇一) - 陳崇一

醫保有黑洞 服務預算非價單
(香港浸信會醫院行政總 陳崇一) - 陳崇一

政府推出醫療保障計劃,為提供誘因,鼓勵有能力的市民購買醫保,以至更多人使用私營醫療服務,使公營醫療體系日見沉重的負擔得以舒緩。但建議中的自願醫保保單設計,將部份原屬於保險公司的風險,轉移到私家醫院;加上高風險池這個潛在財政黑洞,叫人擔心計劃是否持續可行。

包底式套餐 難度高 無必要

現階段政府提出的方案,要求保險公司與私家醫院及醫生商討手術套餐價格。現時醫院一般的套餐是「非包底性」的指定手術/療程套餐,只包括較簡單和項目清晰的治療程序,如照腸鏡、化療、電療等。而政府建議的「免繳付套餐」/「定額套餐」,期望包括較大型的手術,甚至包括曾建議的「根據症候族群分類」的治療或手術, 目的是幫助病人掌握明確的支出預算。
一般以拉上補下訂價的包底式「定額套餐」是否「抵買」,取決於個別病人的情況和選擇,病情輕微或風險較低的病人,預算所需費用會低於套餐價錢,便寧願「散叫」;只有病情嚴重或風險較高的病人,為免大失預算才選擇套餐。
保險公司的一般醫療保險計劃可利用大部份健康投保人,為小部份高風險投保人攤分風險,但個別醫院的套餐沒有太大攤分風險的空間,因為求醫的都已是病人,而且,若高風險的病人才選用(自選、由醫生代選、或由保險公司建議)「定額套餐」,攤分風險的機會更少,此類套餐的可行性實在存疑。
以包底式手術套餐為賠償基礎,保險公司或可較易預算和控制賠償額;但此舉無疑是將部份風險轉移給私家醫院;要醫院同時擔任服務提供者和承保者角色,對病人未盡有利。現時私家醫院病床供不應求,分擔毫無經驗而風險傾斜的保險責任,意欲不會太大。

服務預算同意書 不是價單

政府建議的服務預算同意書對病人是美事。其實,近年私家醫院收費透明度已增加,例如浸會醫院有500多項價目上載網頁,收費一目了然;主診醫生可按照病人個別情況,參照院方明定的項目收費, 為病人估算費用,符合提高透明度和幫助預算的要求。但預算書不應是價單,病人的實在醫療費用有可能因應病情轉變或對治療的反應不同而有改變,必須容許結賬時按實情的合理調整。醫院或許可以承包輕微差額,但不宜為了承包較大的可能差額而全面調高套餐費用,殃及池魚。
其實近年私營醫院先後擴建,未來亦有新私營醫院落成,隨着病床數目增加,消費者的選擇更多,即使沒有自願醫保或包底式服務套餐,市場都會自動調節。

高風險池是財政黑洞

另外,政府指會利用500億元的基金,資助市民投保,並為減低基本保單的風險,另設高風險池照顧高風險的病人。高風險池的設計尚待公佈,暫時是個財政黑洞,究竟要包底多少,包底多久,還是未知之數。但沒有高風險池的後援,基本保單的吸引力難免大打折扣。
政府的自願醫保計劃是否成功,關鍵在於能夠吸引多少現時未有買醫療保險的人。如果只是將現時已有醫保的人轉移到有補貼的自願醫保,實在是「塘水滾塘魚」,功虧一簣。
上屆政府提出公營醫療四大服務範疇:一、提供急症及緊急醫療服務;二、為低收入人士及弱勢社群提供服務;三、照顧需要高昂醫療費用、先進技術和不同專科合作診治的病人;四、培訓醫護專業人員。若政府打算將需要高昂醫療費用的高風險病人轉移私營市場,是否有意「微調」上述基礎政策? 否則公營醫療可繼續承擔急重危疾的保險,避免加重自願醫保的負擔。現階段私營醫療先始分擔急重危疾以外的服務。
本人不反對政府推行設計得宜的自願醫保,惟政府必須衡量能否達到原來目的,透過補貼保險鼓勵更多市民使用私營醫療,減輕公營醫療負擔。政府應在雙軌醫療的框架下,在公營醫療的定位上,按步就班,制訂使用私營醫療的自願醫保的範圍,避免覆蓋太闊而成本大增。現階段以提高透明度和有所預算為主的服務預算同意書應較包底式套餐實際可行。
醫保評論系列 完

陳崇一
香港浸信會醫院行政總監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