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訪美,特首辦事前放風,說不欲與奧巴馬會面,結果只有紐約市長彭博肯匆匆與梁氏一敍,以香港特首上任後首次勞師動眾越洋外訪,而僅能取得如此成績,相信不但特首自己失望、香港人失望,北京也會同樣失望。
彭博不論是通訊社或是紐約市長,均只視梁氏為一市之長,香港人不宜自視過高,對特首亦不必有過份期望,要求彭博通訊社或市長視香港特首為一國元首,給予其應得之禮遇。
中共主席習近平同期訪美,奧巴馬倒履相迎早在意料之中,中方期望中美兩國能和平共處,合組世界新秩序,所以必會先伸出友誼之手,奧巴馬眼見機不可失,當然亦以惺惺相惜回應,香港特首此時訪美,如果處理得宜,本來大可成為中美日後擴大建交合作的明暗橋樑,只可惜不知是誰之過,致令梁特首在這次訪美徹底「露底」,中方他日仍否願意委以重任,看來已變成未知之數。
梁振英一向以能言善辯見稱,與唐英年、曾蔭權甚至董建華相比,英語表達能力理應更勝一籌,因為除了更年輕力壯,他出任跨國測計師行集團主席多年,平日操練有素,加上這次出訪事先準備工夫必定做足,絕對不容有失,所以人人寄以厚望,份屬理所當然。
可惜他在回答彭博訪問時七次拒絕就如何處理斯諾登的去留問題表態,讓個人的窘態在電視鏡頭前表露無遺,繼而惹來國際傳媒的揶揄,在香港亦當然受盡批評。
中方絕對不可能對梁振英這次訪美的表現感到滿意,因為不單美國本土的公民會看不起梁氏,台灣也看不起香港。
台灣不能與美國公開建交,內地人與外國人的溝通普遍不及香港,美國他日若要與中國分別成為東西方的國際秩序守護者,香港本來居於最有利的戰略位置,但倘若香港的特首力有不逮,則中國自然要另覓賢能。
試想如果台灣總統能正式訪問美國,除了不只獲得市長級的接待,所到之處更會受到台灣僑胞的熱烈歡迎和款待,這是香港特首絕對做不到的「外交」。
因此,香港特首訪美,介紹香港還屬其次,推銷中國開放形象和加強雙方溝通的作用更大,尤其是在未來日子,中美正式落實和展開合作之時。
梁振英在英國念大學,生活了一段日子,退休後也打算在英國隱居,親英多於親美,也許更能在英國發揮香港的橋樑作用,但由於中方根本不相信英國勢力已完全撤退,加上英國在國際政治舞台的沒落,所以梁氏對英國的認識與關係沒有太大價值,亦不會有任何發揮空間。
梁振英不斷強調「內交」的重要,但為甚麼內地要與香港「內交」?香港對內地有甚麼利用價值?香港有甚麼值得內地珍惜和學習的地方?香港有甚麼能而內地不能?
同樣道理,為甚麼全世界的投資者寧願以香港為進軍中國或亞洲的根據地?為甚麼他們不直接在內地設立總部?為甚麼他們信賴香港的司法制度,認同香港是亞洲的金融中心,推舉香港為世界經濟最自由的城市?
香港特首到美國推介的不是香港「內交」的成功,而是香港的核心價值,而斯諾登事件的回應,其實正好是展示香港核心價值的大好機會。
回港後直至上星期六,特首辦終於發表聲明,指「特區政府將按香港的法律和既定程序處理,亦會跟進任何香港機構或香港人的私隱或其他權利被侵犯的事件」。
這聲明其實沒甚新意,且應在特首接受彭博訪問時說出,有經驗的政治人物或官方代表誰也懂得草擬,香港的葉劉淑儀就已作過漂亮示範。
也許梁特首需要等候中方示意或審批他的發言,但上述聲明的內容誰也不會反對,特首就算早着先鞭,也不會闖出甚麼亂子。
香港連訪美的「外交」也做得不好,憑甚麼要求內地對香港的能力另眼相看?
梁特首笨拙的「拒絕回應」,令香港更受國際注目,香港與中國今後的一舉一動,內外均極易動輒得咎,這又可是中方所想見?
政治領袖不怕言而無信和言而無恥,最怕言而無知、言而無理與言而無物,梁振英的語言偽術在國際舞台「演出」,香港和中國都得付出代價。
周信
自由撰稿人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