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到遼寧省沈陽市參加全國運動醫學大會,並為即將來臨的全國運動會作準備,舉辦了運動隊醫培訓班,其中一個重要課題是如何避免運動創傷。最常見的運動創傷除了膝關節韌帶受傷外,就是大腿後肌肉群的損傷,即「膕繩肌」拉傷。膕繩肌的拉傷經常發生於需要突然加速,或肌肉會突然被強力拉扯和收縮的運動,例如足球、籃球、欖球、跑步和跳高等項目。另外,若技巧不足、肌肉疲勞及熱身運動不足都會增加膕繩肌拉傷風險。膕繩肌拉傷一般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最輕微的肌肉拉傷,第二類是肌肉部分撕裂,第三類是肌肉完全斷裂。這三類不同程度的拉傷有不同的治療方案。
當膕繩肌受傷時,大腿後會有疼痛、腫脹甚至瘀傷的情況出現,若嚴重時運動員甚至會聽到「啪」一聲。早期的治療應該是休息、冰敷及用物理治療的方法處理。慢慢地,運動員大腿後繃緊情況會得以舒緩,痛楚亦會隨著時間慢慢消失。但要知道,很多時當痛楚消失,並不代表膕繩肌組織完全癒合,若在這些組織未完全癒合時參與劇烈運動比賽,很多時輕微的拉傷會轉化成完全斷裂,後果嚴重得多。
一般來說,第一類膕繩肌受傷需要約3至4星期的復原期;第二類的受傷可能需要6至8星期才可以恢復;至於第三類受傷因為肌肉可能斷裂,運動員有可能需要接受手術,手術後需要約4至6個月才可完全恢復。其實,要避免膕繩肌受傷,最重要是要有恆常且平均的大腿肌肉訓練,並維持適當的柔韌度、有正確的跑步姿勢、避免於過分疲勞時參與體育運動,以及有足夠的熱身與緩和運動。
撰文:香港賽馬會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中心執行總監容樹恒醫生
隔周二刊出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