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日本除了股市和樓市有泡沫,還有威士忌泡沫。更正確一點,應該說是狂熱吧。
日本的飲食文化,確是有它獨特之處。傳統食物,要遵從古方的,可以怎樣都不變。外來的口味,像咖喱漢堡包,日本人也做得一絲不苟,甚至不少沒有見過世面的日本人,以為這些食物是源自於日本。
投機品界線模糊
日本七十年代開始的威士忌狂熱,正值出口經濟起飛。究竟是否因為生意人交際應酬多喝兩杯,很難考究。可以肯定是,當時歐美的經濟不景,社會酗酒問題嚴重,先進國家的政府又開始收緊烈酒的廣告宣傳,日本就是洋酒商的新興市場;就連在美國以外沒有甚麼市場的Bourbon,銷量也在七十至八十年代,暴升了近千倍。
就像所有產品,一登陸日本,就出現日本版。其實,日本釀製的威士忌,可以追溯至19世紀末的明治維新時期,但真正規模投產,還是由七十年代起,不過產品一直都沒有出口市場。八十年代過後,日本陷入經濟失落的廿年。諷刺是到了2008年,日本威士忌首次被公認為世界最佳。這幾個月日圓貶得那麼厲害,相信很快就到處都有日本威士忌的推廣。
大陸這邊的酒業,總教我覺得像三十多年前的日本。消費者的鑑賞力是一回事,最重要是在泡沫經濟下,消費品和投機品的界線也變得模糊。事實上,當酒是用來放在架上而不是杯裏,樽裏頭是甚麼可能永遠都沒有人知。
昨天見到一篇《廿一世紀經濟報道》的專題新聞,說大陸的名酒公司得十年八年歷史,但個個都在賣幾十年的老酒;無錯,這個行業還未夠時間發酵。或者,2047年慶7.1,禮賓府的茅台會是真正的佳釀。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