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通識:中國太空科技的用途

爽通識:中國太空科技的用途

1.緒論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上周成功升空。資料圖片

‧中國自21世紀初太空科技發展迅速
‧神舟系列火箭(太空船)序號已由「神舟一號」排列到「神舟十號」
‧此外,中國已建成小型太空站「天宮一號」,並多次與神舟系列太空船在太空上成功對接
‧其龐大的登月計劃亦已列入太空探索總體策略日程,中國發展太空科技的勢頭及決心可與1960年代的美國及前蘇聯相比
‧除了上述令人矚目的太空計劃外,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人造衞星,特別是高解像度資源探測衞星以及北斗二代全球衞星導航系統的成熟同樣具備無限的實際應用價值

2.戰略武器與太空科技

‧其實,太空船的運載火箭(1、2級)本質上與洲際導彈的推進段沒有分別,中國東風系列戰略導彈的推進火箭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根本通用
‧洲際導彈與探空火箭最大的分別是前者攜帶多彈頭重返大氣層載具,而後者攜帶太空船或人造衞星而已
‧中國多次利用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攜帶多個小型人造衞星上太空(一箭三星),意味着中國已掌握多彈頭分導技術,並且將應用在新一代洲際導彈中
‧再者,西方專家多番留意並強調中國已掌握太空船及衞星在太空軌道上變軌,甚至太空站與太空船的對接技術,並且肯定這是中國太空科技的突破
‧首先,反衞星武器中包括了小型(微型)殺手衞星,其工作原理正是利用在太空軌道上的衞星,透過修正本身運行軌道撞向目標衞星,能在空間調整運行軌道,意味着中國已具備初步的反衞星能力
‧除此以外,美國近年極欲建立「國家導彈防衞系統」,表面上是應對暫時根本不存在的北韓及伊朗遠程導彈威脅,實質上是對付中國遠程導彈對美國本土的威脅(就規模而言,俄羅斯的洲際導彈比中國大得多,也不是美國反導系統所能應付)
‧應對美國國家導彈防衞系統的挑戰,其中一個可行方案便是可變軌彈頭技術,而可變軌技術正是源自空間變軌技術,至此,美國對中國太空船變軌能力關注的原因已不言而喻

3.太空技術與海洋監視系統

‧1996及2000年台海危機顯示出,美國海軍航母作戰群在阻止中國對台灣及周邊地區進行軍事行動的能力,是刺激中國海空力量在二十一世紀大發展的主因之一
‧踏入二十一世紀,中國海空力量是「噴井」式發展,航空母艦、核潛艇,甚至前無古人的反航母彈道導彈也出現在世人眼前
‧可是,一個瞎子無論手上拿着甚麼利器也不可能打中目標,有效的探測系統在茫茫的太平洋上能鎖定美國航母作戰群位置,才是中國「反介入作戰」成敗的關鍵
‧前蘇聯在冷戰時期與美國海軍對抗的經驗表明克制美國海軍最重要的環節是建立一套「海洋監視系統」,系統中的第一階段就是太空偵察定位技術
‧中國近年大力推動合成孔徑雷達衞星、紅外成像衞星及海洋資源監測衞星開發,除了名義上的資源探測、防災害等任務外,海上目標定位能力必然是其主要任務之一

4.全球衞星定位技術的應用

‧自從二十世紀90年代初開始,GPS已成為遠程軍民用導航定位技術的基本配置
‧中國在這方面的發展起步較晚,但近年已初步建立第二代北斗衞星導航系統,在情況緊急或美國關閉GPS訊號時,中國仍能維持導航能力
‧更有甚者,美國在上世紀末推出了JDAM系列炸彈,將無制導的傳統炸彈加上GPS導航系統,成為低成本的精確制導炸彈,將空襲變成精確攻擊,拉開了美國空中攻擊力與其他國家的距離
‧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亦步亦趨美國的精確制導技術,北斗導航系統模仿美國GPS制導炸彈模式,推出中國版的JDAM,將中國空軍帶入精確制導的時代

5.結論

世界各國由發展太空科技當日開始,已計算了太空科技的軍事用途,只是基於國家形象及外交考慮,不會隨便宣之於口而已。

Keith Leung
遵理學校通識科補習名師
(周二至四刊出)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