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最有印象的洲際國家盃,當屬01年日本南韓主辦那屆。當年逢男孩都沉迷的漫畫《足球小將》,咁啱講到日本主辦世青盃,天才中場戴志偉帶領日本過關斬將捧盃而回;現實世界中,如日中天的中田英壽正正就是以中場指揮官身份,領日本殺入該屆洲際盃決賽。雖然現實無咁完美,中田最後0:1負法國冇盃捧,但心中暗叫日本人厲害,竟幾乎將漫畫的情節變成現實!
兩年後,03年洲際盃亦令人印象深刻。喀麥隆球員科爾在對哥倫比亞的準決賽心臟病發,在全球睇直播球迷面前猝死球場。一轉眼,10年便過去了;科爾寶貴的生命,換來國際球壇對球員健康的關注,現在不少球場更設立了心臟病急救設施。可惜的是,球員場上心臟病發倒下事件仍時有發生,如西維爾的佩亞達、保頓的梅姆巴。無論科技怎樣發達,球員人工怎樣高,人的身體仍是那麼脆弱。
多年前有人批評洲際盃存在價值低。一來性質與世界盃接近,二來不少隊伍實力參差,影響競賽質素;但經逾10年發展,第二個說法顯然不再正確。日本、南韓甚至澳洲這些亞洲、前大洋洲代表,已由上世紀末任列強魚肉的陪跑分子,變成球壇重要勢力。日本雖於揭幕戰被巴西技術擊倒,仍期待他們能否在對意大利有反彈表現;至於大溪地呢件魚腩到底有幾「嫩滑」?有球場穿窿漏水的巴西到底預備好主辦大賽未?亦值得留意。
方柏翹
now足球評述員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