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慢行 放鬆身心 增免疫力 <br>靜觀認知治療 減抑鬱復發

打坐慢行 放鬆身心 增免疫力 
靜觀認知治療 減抑鬱復發

【本報訊】面對通脹、樓價高企、經常超時工作但收入卻不成正比……種種煩心事,令打工仔壓力隨時爆煲。中文大學引入「靜觀認知治療」,透過打坐、步行、呼吸練習及伸展運動等放鬆身心,拋開沉重壓力。研究顯示相關治療能改善抑鬱症及焦慮症病情,復發風險減低,甚至提升免疫能力。
記者:梁麗兒

中大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部主管黃仰山表示,靜觀源自佛教禪宗,教人觀察自己的思想情緒、身體變化及五官感受,如打坐時,觀察呼氣、吸氣的動作;赤腳步行時,感受雙腳提起、移動和放下的動作;或以五官去感覺一件物件,如提子乾等,從而放鬆身體。

對痛症及失眠有療效

早於70年代,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有科學家學習禪宗靜觀後,認為具有療效,尤其對痛症、情緒病及失眠等醫學界未能找到病因或療法的疾病,「心理壓力都會影響痛症,有病人會擔心『咁痛聽日點返工』、『唔夠精神會唔會俾老闆鬧』等,令病情加劇,靜觀認知喺呢方面就有幫助」。經過一番研究,終將靜觀與臨床心理學的認知治療結合,成為靜觀認知治療,研究顯示此治療可將抑鬱症患者的復發風險減低一半。現時英、美及加拿大都以此療法治抑鬱症。
黃仰山指出,港人普遍壓力沉重,抑鬱症病人越來越多,希望長遠將靜觀認知治療作臨床應用。他過去10年在一間普通科門診進行教學診症,每周約兩節。病人多因傷風感冒,或高血壓、糖尿病等長期病患求診,其中33%同時有情緒症狀,常見為抑鬱症、焦慮症,其次是驚恐症。經濟環境差如97年金融風暴期間,因情緒症狀求診的病人較多,例如破產人士,「俾離婚或丈夫有外遇等家庭問題困擾嘅中年女性、老師、窮人等都係壓力大嘅一群」。
曾有一名中年女病人,從事文職工作,工時長兼壓力大,每次求診都向他訴苦,覺得做人唔開心、好辛苦,更長期被周身痛、耳鳴困擾,最後患上抑鬱症要服藥。女病人每當看到慘劇新聞,情緒也很低落、難過,更會向丈夫發脾氣。其後她參與中大靜觀認知治療研究,抑鬱情緒有改善,求診次數也減少。

負面情緒如洋葱剝開

他引述女病人指,治療令心境較過往平靜,緊張、抑鬱的負面情緒,如洋葱般被一層一層剝開。每當想鬧人時,都會停一停,冷靜下來,發現不再向人發脾氣,生活比以前開心。
他於04年起展開相關研究,證實靜觀認知治療可控制病人的慢性痛症、廣泛焦慮症及病人照顧者的抑鬱焦慮症狀。另有研究發現,練習靜觀認知的人士,注射流感針後的免疫反應較其他人理想,顯示治療可提高身體免疫力。

【觀 察】
用視覺、觸摸及嗅覺感受微細物件

【抱 膝】
舒展全身筋骨,舒緩繃緊身心

【拉 筋】
感受四肢移動及放下的動作及變化

示範︰黃仰山及中大醫科生
攝影︰黃耀興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