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培凱:文化創意產業 - 鄭培凱

鄭培凱:文化創意產業 - 鄭培凱

參加一個關於中國文化發展的會議,發現有些人琅琅上口的,不是「文創」,就是「產業」,聽得我心驚肉跳,有一種「美麗新世界」即將降臨之感。對於新名詞,我十分敏感,尤其是在探討中國文化發展與變遷的學術研討會上聽到,好像萬里晴空的午後,突然從遠處傳來幾聲悶雷,讓人驚覺,要變天了。參加學術會議的,多為積學碩儒,一般說來,言論是十分矜慎的,還有些政府官員,更是謹言慎行,三槍打不出一個屁來,不會隨便在正式場合發表個人的創意。在會上大談「文創產業」的,是幾個研究公共政策的中年學者,有一位來自上海,兩位來自台灣。
上海學者指出,文化就是軟實力,就跟電腦的軟體一樣,可以改天換地,甚至跨越國界,像迪士尼動漫那樣,先是引人入勝,繼而控制人們的思想與生活習慣。中國正在崛起,中國文化也不能抱殘守缺,一定要走出去。因此,文化要有創意,要全球化,要產業化,要佔領全球市場,要讓全世界普羅大眾都能欣然接受,如此,才能真正弘揚中國文化。一番言論,慷慨激昂,那調調聽起來卻有點文化大革命的味道,引人聯想到「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豪情壯志。只是這一次,把「文化」與「革命」的地位調了頭,不是去革文化的命,是要用「文化」來帶動新一波的產業革命,作為產業化大躍進的火車頭。把「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改為「全世界有產階級聯合起來」,成為文創產業「抓文化,促生產」的銷售對象,讓他們追求中國文化創意的時尚風氣,帶動經濟產值。
兩位台灣來的學者,更是意氣風發,講起台灣文創產業的起飛,只用了幾年的時間,就已經和國際接軌。還說到,許多台灣的「文創人」都已經「反攻大陸」,到大陸各地創業,小焉者設立工作坊,資本雄厚的開工廠,推出他們的文化品牌,利用大陸比較低廉的勞動力,降低成本,同時在全球高、中、低檔的文化市場,推出具有東方文化魅力,又有性價比競爭力的產品。上海學者接着說,兩岸三地應該聯合起來,共同打造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創意品牌,讓中國文創走出去,霸佔歐美市場。台灣的文創產業走在前面,是因為政府有明確的政策,投入了大量資源,大陸與香港的政府也應該學習台灣的榜樣,共襄盛舉。
我聽了半天,不禁有點疑惑。雖然他們口口聲聲都是文化、創意、藝術、設計,可是我仔細聽下來,只聽到投資、創業、產業、資本、市場、包裝、賺錢,好像醉翁之意不在酒,並沒有一絲發展文化藝術的興趣,只對文化藝術可以如何進入市場,如何成為賺錢的工具有興趣。似乎文創產業的注意力,根本不管文化藝術的本質,也對創意想像本身沒興趣,完全沒有提倡文化藝術的用心,掛羊頭賣狗肉,只着眼文化創意可以如何創收,如何增值,如何變成下金蛋的文化金鵝。
我看許多學者也有同樣的疑惑,就問,台灣朝野如此大力推動文創產業,好像已成風氣,是否政府已經制訂了清晰的文化政策?是否想把文化藝術產業化,帶動台灣的經濟?是否因為過去發展高科技產業碰到了瓶頸,無法突破,現在只好推出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文化藝術,倚門賣笑?台灣學者聽了很不高興,反駁說,你怎麼可以用「倚門賣笑」來形容文創產業?不是侮辱文化藝術界的創意嗎?我趕緊解釋,說自己是學歷史的書呆子,對經濟發展所知有限,因為思考經濟發展的模式,不由得就聯想到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說的:「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沒有甚麼惡意的。文創學者大概沒有讀過《史記》,聽我這麼一說,也就哦哦兩聲,算是原諒我不合時宜的歷史典故,接着告訴我,台灣在二○○○年就已經在立法院三讀通過,立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大家都該回去找來看看,才知道文化創意產業的用意與前景,免得產生誤會,雞同鴨講。
正是新型禽流感肆虐的時期,聽說我們都是雞鴨之類,也不禁開始懷疑,文創學者是否頗有創意,在那裏指桑罵槐。不過,假如我們是聽不懂雞鳴的鴨子,他自己是一隻雞,也好不到哪裏去。就隨他說去,不跟他計較,沒有告訴他《史記.孟嘗君列傳》有「雞鳴狗盜」的典故。
倒是聽了文創學者的話,找出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仔細讀了讀。第一章是「總則」,第一條說,「為促進文化創意產業之發展,建構具有豐富文化及創意內涵之社會環境,運用科技與創新研發,健全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育,並積極開發國內外市場,特制訂本法。」咦,目的似乎不是為了文化藝術的發展,而是「創意產業之發展」,而且強調的是產業與市場。法規還列出以下的「產業」,似乎把我們能想到的文化藝術領域一網打盡,都成了「產業」:「一、視覺藝術產業。二、音樂及表演藝術產業。三、文化資產應用及展演設施產業。四、工藝產業。五、電影產業。六、廣播電視產業。七、出版產業。八、廣告產業。九、產品設計產業。十、視覺傳達設計產業。十一、設計品牌時尚產業。十二、建築設計產業。十三、數位內容產業。十四、創意生活產業。十五、流行音樂及文化內容產業。十六、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產業。」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前幾年我批評大陸地方政府推動文化藝術,要「文化搭台,經濟唱戲」,是本末倒置。沒曾想,台灣後來居上,推出了「精緻化」的本末倒置政策,稱之為「文創產業」。原來我們所有的文化藝術創作,在台灣都已經由政府立法,政府規管,成為產業了。我們的詩人就是詩歌創意產業的產業工人,專欄作家就是專欄創意產業工人,畫家就是繪畫創意產業工人,書法家就是書法創意產業工人。真沒想到,台灣居然引領中國文化,最先進入馬克思的理想國世界,「全世界產業工人聯合起來」,讓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文化創意產業的長城。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