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文氏小樹蛙,蛙如其名,確實是全港最小,只有兩厘米長,只與一毫子硬幣的直徑相若,雄性小樹蛙更因為無須孕育小生命,比雌性更細小,全球惟香港獨有的瀕危品種,受法例保護,可謂真正的本土派!
小樹蛙屬樹蛙科動物,一般只有3至4年壽命,棕色的身體與樹叢或枯葉顏色相似,方便牠們匿藏其中,背脊還有一個黑色交叉斑紋。牠們多數活躍於晚上,會捕捉白蟻或其他小昆蟲來吃,惟一令其曝露位置的特徵,是雄蛙為吸引雌性,會發出獨特而響亮的叫聲。每逢3至9月是繁殖期,小樹蛙的卵,只需3至4日便可以極速由卵變蝌蚪,但是變成蛙還要一個月。究竟只有手指頭般細小的小樹蛙,是誰第一個發現呢?看看牠們的名字「盧文氏」便知道了!
1952年,盧文先生在南丫島索罟灣一個神風洞,發現有小樹蛙跳來跳去,在小水渦中還有小蝌蚪,於是用自己的名來命名。豈料,第二年再回去看,該神風洞已經倒塌,四周都找不到小樹蛙的蹤影,盧文便慨嘆牠們已經絕種,其後30多年都無人關心牠們的生死。
直至1984年,當年仍是港大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學系博士生的劉惠寧,以小樹蛙做博士論文,才在南丫島、大嶼山、赤鱲角、蒲台島等離島重新發現牠們,還發現在赤鱲角的小樹蛙,因為興建機場的發展項目而面臨大危機!劉博士於是發起小樹蛙搬家保育大行動,「喺92年嘅春天雨季,繁殖季節開始見到島上有相當多小樹蛙,於是將一部份捉返嚟,擺喺香港大學一個特別嘅室飼養,佈置咗一啲缸,好似野外環境,有濕泥、枯葉、水盆讓牠們繁殖」,期間博士一直觀察和研究牠們的生態習性,從而推算適合牠們的生態環境,最後,小樹蛙成長後,再分批放歸大自然。
當年劉博士拯救了二百多隻成蛙,少許幼年蛙、蝌蚪和卵,不過也不是胡亂地捉,「喺佢哋嘅繁殖季節,會見到好多雄性,因為雄性靠叫聲吸引異性,最初不能把所有雄性都捉走,否則剩下雌性便不能繁殖,而搵雌性又相對困難,所以每次見到雌性都會全部捉走,雄性就捉一小部份,到赤鱲角真正全面開工先見到就捉!」
回到香港大學的實驗室,劉博士除了觀察牠們產卵、形態的改變、進食習慣等,連牠們的糞便都驗,「會收集啲排泄物,放顯微鏡下睇,睇吓佢哋食乜嘢,佢哋其實食好細嘅昆蟲,包括食蜘蛛、白蟻,喺枯葉堆嘅小昆蟲都會食」,那麼,誰是天敵會吃牠們呢?原來是帶攻擊性的蜻蜓幼蟲!
要好好保育小樹蛙,博士透過細心觀察找出適合的生態環境,包括要有靜止的水給牠們產卵繁殖、有大片叢林可以遮蔽躲藏及避開肉食性魚類的威脅等,最後推算出六個新屋企:大潭郊野公園、嘉道理農場、八仙嶺流水嚮、大欖郊野公園、大埔滘郊野公園和西貢蕉坑自然護理區。
記者:鄒倩婷
攝影:王俊龍
愛地球 齊齊Go Green: http://green.appledaily.com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