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香港城市論壇的會場,每張桌子上都有一支樽裝水,而兩個主講題目之一,就是環境保護!會議結束,工作人員趕緊提點:「大家請記得回收瓶子。」論壇在酒店舉行,不乏侍應和工作人員,如果一開始就提供水杯和添水服務,根本不用回收膠樽。
這正正是台灣的環保神話──中端的垃圾回收做得非常好,市民排隊倒垃圾的形象十多年來都令人感動。像這次論壇參觀的敦北翠苑,是當地得到環保獎項的公寓,垃圾回收分類箱是一整排的:各類瓶罐、保麗龍、塑膠袋、小家電、舊衣類、紙張有兩箱,廚餘自然又分開生熟兩箱。
可是前端的源頭減廢,卻沒有多大動力推行,垃圾回收後的末端資源再造,亦缺乏監察跟進。
走進台北市,小館子都在用即用即棄的餐具,明明碗碟都可以洗,卻還要用即棄木筷子和膠匙?便利店飲料店都在用紙杯,沒遇過自攜杯子可減價的優惠或宣傳。而商店用的紙袋也多到氾濫,甚至連賣有機農產品攤位,環境意識相對較高,也是給紙袋。
曾經被台灣產品的包裝打動,在香港買台灣生產的電腦,那包裝海綿是一條條中間偷空的,看起來減少了一半的用量,紙箱設計也有考慮減少用紙。但這次在台灣買伴手禮(手信),可真受不了那大量包裝,就連標榜對環境友善的茶葉,裝進鐵盒還有特大長身紙筒。
行李實在擠不下,於是把所有多餘的紙盒包裝都拆掉,才幾樣手信就拿出一小堆紙盒。而這堆紙的旁邊是一座半身高的紙盒山──寄住的朋友幾乎每天都會網上購物,東西送上門,也就有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紙箱要丟掉。
網購真是方便啊!早上買書竟然下午就送來,超市雜物平宜又多選擇,才四百台幣就送上門。朋友剛生了小孩不方便出門,由食物到糧油雜貨都可以上網搞定。如果我在台灣,死梗!寫稿悶到發慌,一定會忍不住拼命買書買糕點!
那堆速遞送來的紙箱,雖然可以回收,但再造也得使用資源,有可能給回網上商店重用嗎?朋友搖搖頭。
紙用品形象環保,但其實比塑膠更浪費,以一個外賣杯為例:
•紙杯要用33g木材和4g燃油,膠杯要用3.2g燃油;
•製造紙杯耗用的電力,是膠杯的36倍,產生的廢水是580倍。
•生產過程中,紙杯的排碳量起碼比膠杯多2倍。
美國在五十年代開始流行膠袋,當時是環保的選擇:膠袋輕、防水、比紙袋耐用得多,而且膠袋成本價要比紙袋平宜三、四倍,因為紙袋較重又佔空間,運輸和儲存成本都較高。可是當到處都發瘋地使用膠袋──全球總計人們每年使用五千億到一兆個膠袋,到處也就可以看到膠袋垃圾,街上、郊外,甚至海洋,幾十年也不能完全分解。
問題出在濫用,2008年美國The ULS REPORT指出,膠袋起碼要用四次,才能抵消製造和丟棄所造成的環境衝擊。反觀紙袋更難使用這麼多次,再者膠袋如果妥善回收,循環再造的效益也比紙袋高。紙袋勝過膠袋,是可以在大自然分解,但假如埋進堆填區,仍然會釋出溫室氣體甲烷。
像台灣大量使用紙杯、紙盒及紙箱,對自然的傷害,不比膠袋少,無論如何落力回收,也不免浪費資源。
還有廚餘。
印象深刻的,是在台北濱江果菜市場遇到的「青菜山」,每顆高麗菜(椰菜)看起來都好漂亮,仍然會被剝掉幾層葉子,一個上午就堆成山。台灣沒有像香港類似「食德好」的機構去搶救果菜。
原來這些菜葉是不能餵豬的(清潔工說豬吃了會拉肚子),而政府的堆肥,是放在焚化爐的一邊,慢慢堆放再送給市民使用,堆肥產量相當低,甚至好些廚餘,最後會掉進焚化爐。
關於台灣廚餘如何處理,日後再寫。只是一邊走,便利店賣不掉的便當飲料、麪包店花樣極多及賣剩的糕點、大量「食到飽」食店沒吃掉的食物,還有拍賣場賣剩的食品、食品工廠生產過剩或者次品……香港目前有超過三十間食物回收組織,可以幫忙處理這些食物,轉贈給有需要人士,但在台灣,出路就是垃圾回收桶。
在食物源頭減廢這一塊,這兩年,香港人是可以抬起頭來的。
作者:陳曉蕾(mailto:[email protected])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