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ber duck告別香港,維港頓感冷清,有人從照片緬懷其英姿,也有人製作陶瓷duck哥,男男女女齊「造鴨」。中環有群上班一族,放工後跑上陶瓷製作室,將陶泥搓成老翻duck哥,追思之餘,也減輕工作壓力,彷彿將電影《人鬼情未了》經典拉杯一幕改為《人鴨情未了》:「Oh, my duck, my darling……」記者:中環特工隊
中環荷李活道行人電梯旁有間陶瓷工作室,學員來自中環不同階層,有外地來港當CEO的人妻,也有健身教練,還有人力資源顧問,甚至演藝明星,至於姓名則不好說。20多歲的Stephy從事電腦行業,一心為了鴨仔而來,她說:「我都幾鍾意隻rubber duck,佢嚟香港我都去咗幾次同佢影相,咁啱我又想整啲禮物畀同事,不如就整番個鴨仔畀佢哋啦。」泥鴨過江自身難保,這隻鴨千萬別去維港。
再問下去,才知Stephy對陶瓷全沒興趣,她的朋友兼陶藝導師Aidan見她喜愛rubber duck,便邀請她來造鴨。Stephy拿起陶泥,搓成鴨頭、鴨身和一對翼,那一刻感動如初為人母,「造隻鴨會好專心去造,唔使諗公司嘅嘢,個腦一片空白,工作乜嘢都唔會記得晒,專注做呢件rubber duck,整出嚟覺得好開心,成功感會比較大,有減壓嘅感覺」。
合作造鴨學習信任
另一名學員Brenda是獵頭公司顧問,她對工作與陶瓷要求一樣高,「我覺得工作同陶瓷都係同一個feel,造陶瓷唔使諗住公司啲嘢,當你造完一件作品嘅時候,會好有成功感、好開心」。不過,陶瓷始終比工作來得簡單,即使她製作的rubber duck跟正牌不同,也無人責難。
她跟任職健身教練的Brian聯手搓鴨,記者正想唱《Unchained Melody》,才發現二人只是陶藝拍檔,造隻貓造隻鴨不做情人。Brenda三句不離工作,滿口人力資源術語地解釋:「合作精神嘛,即係team work(團隊),大家信大家,如果你唔信你嘅team mate(隊員),好難有cooperation(合作)。」
大隻佬蘭花手搓泥
Brian架起一雙起𦟌的手瓜,配以蘭花手搓揉陶泥,都幾詭異,他向友人說起陶藝,人人想起《人鬼情未了》,覺得男人老狗學陶藝匪夷所思。Brian說:「其實學陶瓷冇乜原因,我學咗三年半,初初諗住玩吓,之後就鍾意咗。」記者覺得,陶瓷對他影響之大才是匪夷所思,他從眼前這團泥土,發現應該做自己喜歡的事,把心一橫辭去沉悶的會計工作,披上背心當健身教練。
Brian說:「陶瓷亦都可以洗淨心靈,譬如嗰日你好moody,你拉杯會發現拉極都拉唔到,但如果你落多啲focus,唔好諗咁多嘢,你做嘅效果其實會再好啲,或者會再靚啲。」他的菱角也被陶泥磨掉,以往等朋友15分鐘都覺辛苦,現在等上一小時也不當一回事。
中環人壓力比天高,陶瓷導師Aidan發現不少人到此學陶藝就是為了減壓,「做完個作品之後佢真係好開心,見到佢啲作品好靚好fine(精細),你估唔到一個咁緊張嘅人,原來可以用呢個方法減壓」。
Aidan透露,不少初學者因為弄毀作品而不快,「我時時都會提住佢哋,做人就好似造泥一樣,你希望造到,但往往未必一次就造到,今次爛咗唔緊要,下次再造過啦!」言下之意,有些人造得出陶藝精品,我造唔出,正如有人老豆係李嘉誠,我老豆唔係,一係等下次(下世),一係搓個李嘉誠公仔出嚟供奉。
中環爆料熱線
WhatsApp:9499 3777
【蘋果互動】有料放?想收料?入嚟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on.fb.me/14ZZe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