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兩次公眾諮詢,醫療改革仍然沒有正式定案,政府預留的500億元,仍然留守在庫房裏等候。按照發展趨勢,自願醫保是由政府所推廣,鼓勵市民參加,而政府則作出財務或稅務上的協助。
據統計,現時香港約有180萬張醫療保險保單,其中有很大部份是公司計劃,由公司購買,用來保障員工健康的醫療保險。而市場上的醫療保險計劃,有不少項目是不受保的,例如已有的疾病不保,非住院的手術開支不保等等。而建議中的自願醫保「標準計劃」,便會改善這些情況。固有疾病或非住院的手術開支也能納入保障範圍。而結果換來的,就是保費上升。據政府表示,要符合自願醫保「標準計劃」的水平,以現今價格計算,市場上的醫療保險計劃保費約要增加一成,達到約3,600元一年。
其實市面上部份醫療保險受保的保障範圍較窄,限制條款亦較多,所以保費較為廉宜。比起建議「標準計劃」的3,600元,要低得多。特別是個別小型公司所提供的醫保計劃,每年費用可能遠少於此數。如果政府推出了自願性醫保計劃,私人的醫保必須按「標準計劃」提升保障範圍和質素,部份公司可能負擔不來,或許取消有關福利,改為要僱員自己承擔。
政府的挑戰,是要把更多的市民納入自願醫保的標準計劃,另一方面,又要把市場上已有醫保計劃優化,符合有關規定,但又不希望公司因為保費上升而取消僱員有關福利,令到現存的180萬保單數目下降,這項工作非常艱巨。
問題是以現在私家醫院的承擔能力,能否接受未來政府醫院的病人?單憑私人市場,透過醫療保險方式,又能否改革醫療系統的問題?現時的情況,就算已有醫保的市民,小病或小手術,或會使用私家醫院服務。但只要是大手術又或者要長期住院,也迫不得已要回到醫管局,因為保險不能支付大部份的醫療費用。原本私家醫院能夠訂定「套餐式收費」,就有助市民對自願醫保的信心,增加醫療收費的透明度,使到醫保物有所用。但現在因為有「技術性困難」的關係,似乎已經放棄「套餐式收費」規定。政府亦表明難以監管私家醫院的收費,需要由私家醫院和保險公司議定收費。
要明白醫療市場需求缺乏彈性的,因疾病是不能計劃的。人口老化情況持續,住院需求只會有增無減。如果私家醫院的規模維持現狀,等於供應不變,若把部份醫療需求由公營轉到私營,只會提高價格。如果費用由醫保承擔的話,可以預見醫保費用只會越來越高!要私營市場取代部份公營市場的服務,便要有計劃協助私家醫院擴大規模,才能有空間提供更多醫療服務。這需要在人手培訓、土地、甚至金錢上支援。特別是在政策方面,亦要配合私院發展,增加供應,這樣才有機會令私院提供合理價格的醫療服務,而醫保費用又不致大幅上升。
醫保評論系列 六之三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