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間售賣宮崎駿動畫精品的專門店「DONGURI REPUBLIC」將於本月21日在海港城開幕。說到這位日本動畫大師,不同年齡的人,眼中會有不同的宮崎駿。小孩眼中,大師作品天馬行空,炫麗動畫賜他們歡樂;青年眼中,大師作品青春勵志,主角遊歷給他們夢想;成年眼中,大師作品寓意深長,現實遭遇逼他們反思;老人眼中,大師作品悲觀反諷,虛構結局添哀傷。宮崎駿每套作品都滲入他的預設主題,但最中心的思想,卻是要我們以最歡愉童真,笑看這荒謬世界。
撰文:馮國康
【飛行】
飛行,象徵夢想和自由。滑翔機在雲端上側飛劃空而過,是宮崎駿作品中最代表性、最令人振奮的場景。我們心中,何嘗未擁有過Pazu那尋找天空之城的夢想?他戴上飛行鏡與海盜(飛賊)為伍,為救Sheeta之外,也是要完成父親遺志;娜烏西卡有御風之術,能駕馭文明時代遺留下來的噴氣式滑翔翼,就如她擁有超然個性,跟風之谷的村民不同;至於《飛天紅豬俠》中,紅豬身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飛行員,為了理想公義,寧願將自己變成豬來脫離軍隊,也不甘受法西斯束縛,在空中享受自由的風。
宮崎駿的父輩曾經營一家飛機製造廠,而他自小已對飛機極感興趣,跟《魔女宅急便》的蜻蜓一樣,熟讀飛機設計圖鑑。宮崎駿成立的「吉卜力」(Ghibli)工作室,阿拉伯文意思便是「撒哈拉沙漠上的熱風」,源自二戰時意大利飛行員的口頭禪,可見他對飛行的熱愛。
【童年】
宮崎駿曾說過:「童年不是為了長大成人而存在,它是為了體會做孩子時才能體驗的事物而存在。」在他的電影裏,小孩角色比大人醒目得多,亦能看到更多事物。如《龍貓》一對姊妹草子和次子,在新居發現煤炭屎鬼的影蹤,及後更遇上龍貓及貓巴士,引發連串匪夷所思的故事。這全因兩姊妹擁有一顆真誠的赤子之心,能看到事物最美好一面,反之成人經過歲月洗禮,被現實生活所壓迫,童心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據悉當年宮崎駿因長期工作關係,與長子吾朗關係一般,或許是這原因,他透過動畫去表達對後輩的關愛,亦不忘向下一代灌輸正確價值觀。《魔女宅急便》便是一部探討少女成長的電影,琦琦通過飛行試煉重建自信,並在危急關頭拯救男友。至於《千與千尋》就更加淺白易明,千尋是嬌生慣養的一代,膽怯、沒禮貌、處事馬虎,但為救父母而被迫留在油屋捱苦。也許宮崎駿對日本新一代愛之深、責之切,忍不住要代家長教訓他們。
【女性】
電影向來都是男性主導,宮崎駿作品卻剛剛相反,除了《飛天紅豬俠》外,幾乎每齣都由女性擔當英雄人物,當中亦滲進了女權主義。
《天空之城》裏,Sheeta對抗自己的宿命,拒絕與野心家為伍;波兒為爭取自己的幸福,決心擺脫父親制肘;《哈爾移動城堡》蘇菲被詛咒變成老婆婆,仍積極面對,活出彩虹;《幽靈公主》中,一班妻子死守家園,甚至視丈夫為窩囊廢。而當中最能體現女權思想的,要數《風之谷》的娜烏西卡。她被塑造成擁有「御風能力」的女孩,亦懂得與自然界溝通,最後她堅負起保衞世界的重任,更因頑抗蝗蟲而犧牲,頗有聖女貞德的風範。
此外,宮崎駿作品中「母親」角色比較含糊,Sheeta、Pazu、幽靈公主都是孤兒,《千與千尋》、《崖上的波兒》有尋母情節,《龍貓》更是以草子和次子探望病母為故事藍本。事實上,宮崎駿年幼時母親患肺結核,臥病在床九年,可見宮崎駿母親對他影響深遠。
【反戰】
生於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宮崎駿,童年飽受戰火洗禮,對戰爭恨之入骨,其作品總離不開反戰主題,尤以早期作品最具批判性。
《風之谷》背景設定於未來,講述世界經歷了一場「火之七日」的戰爭,文明產業被巨神兵盡毀,留下一片荒蕪,還要受蝗蟲及其他腐蝕生物的威脅。《天空之城》則以歐洲工業革命時期為背景,雖沒有太多炮火連天的場面,但將軍人塑造成比豬還要蠢的角色,無疑是對軍國主義進行徹底性侮辱。來到《飛天紅豬俠》,反戰意識愈見濃烈,主角紅豬憎恨法西斯主義,寧願將自己變身豬,也不願與之為伍。
相比起前作,《哈爾移動城堡》的反戰意識則較為含蓄。主角哈爾討厭戰爭,處處逃避國王的徵召,但每當有戰事發生,他會變成惡魔作戰,每次歸來總落得傷痕纍纍,那是側寫戰爭的殘酷。結局蘇菲向稻草人獻出一吻,意外解除了鄰國王子的詛咒而平息戰爭,亦帶出只有愛與包容,才能化解一切紛爭。
【自然】
山水、草原、湖泊、綠林、鄉村、小鎮,是宮崎駿動畫中常見景象,一般人常將他的作品與環保意識畫上等號,又斷言大師是環保主義者,某程度上是矮化了大師。「環保」二字本身帶有偏頗,主觀地將人類放於自然界之上,那是人類的愚昧和狂妄。反觀宮崎駿作品,是要觀眾反思人類與自然界的對立,而非世俗的環保概念。
《風之谷》開首便呈現遍地黃沙、毒氣淹城、怪蟲出沒的畫面,描述一片末世景象。隨着劇情推進,人類企圖借助巨神兵(象徵科技)將腐海寄居的蝗蟲殲滅,激起了蝗蟲的憤怒,群起反攻。直至娜烏西卡意外掉落腐海,才獲悉腐海將污染的大地淨化的秘密。最後她犧牲自己,來換取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解。
《幽靈公主》跟《風之谷》的主題一致,聚焦在人類、科技與自然界衍生的必然矛盾和衝突,且注入血腥和暴力元素。電影講述英雄少年飛鳥本想解除山豬神的詛咒,卻捲入了人類和自然界的鬥爭之中:黑帽大人領導村民開發森林,採集木頭和礦石製作槍械禦敵;幽靈公主與她守護的狼族則為保衞森林而與人類開戰;飛鳥則夾雜兩者中間,最終亦不能化解這對立局面。結尾就算大地回歸平靜,飛鳥(人類)與幽靈公主(自然)始終要分道揚鑣。
宮崎駿在《崖上的波兒》收起悲觀主義,金魚波兒(象徵自然)不顧一切與小孩宗介(象徵人類)相戀,結果引發大海嘯。人類和自然界最終得到結合,但不要忘記,那是五歲小孩的一廂情願,假若宗介日後變心,波兒便會化為泡沫。宮崎駿雖渴望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但現實跟理想始終存在很大落差。
逢周五隨《蘋果日報》附送嘅時尚美容雜誌《add》雖然早已派完;
拎唔到書嘅朋友,可以上番《add》嘅官網 http://add.appledaily.com 睇番足本網上版,除咗有專訪外,仲有好多時裝靚嘢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