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齋收唔處理 回收商冇王管

廚餘齋收唔處理 回收商冇王管

早前環境局的《香港資源循環藍圖》提到未來十年如何處理廚餘問題,包括興建兩座回收中心。然而有回收商及學者均認為,缺乏配套網絡,以及對回收商欠缺監管,將令市民對廚餘回收反感。

環境局的藍圖稱,將於大嶼山小蠔灣及北區沙嶺先後興建有機資源回收中心,將廚餘化堆肥和生物氣體。前者每日可處理200噸廚餘,後者則處理300噸。而經已於屯門環保園運作的廚餘廠,則可處理200噸。然而,目前香港每日產生的廚餘接近3500噸之多。三座設施合計只能處理700噸,即不到五分一,難免讓人覺得杯水車薪。

此外,回收商的監管問題亦不能忽視。從事廚餘回收再造的倪漢順指,現時廚餘回收商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回收之餘會做足妥善處理,盡量將廚餘及飯盒等附帶垃圾全部化為再造產品。第二類則只作局部分類處理,即只抽取廚餘中有經濟價值的部份。而第三類是純粹回收,不作任何處理。倪漢順沒解釋最後一類回收商會如何處置廚餘,但這難免讓人聯想到三色回收桶的情況。上月初,本報記者發現有專責清理三色回收桶的政府外判承辦商,將桶內本應回收處理的垃圾隨便丟到垃圾站。長遠來說,是否有廚餘回收商把廚餘直接送到堆填區,將廚餘是否真正得到舒緩。

倪漢順認為,政府若在未有完善回收渠道底下,要求市民分類處理廚餘及其他廢物,是擾民的行為。浸會大學生物系助理教授則表示,在未有值得信任的回收系統底下,如藍圖提議那樣向市民徵收「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必然引起不滿。反而藍圖提議的「生產者責任制」,則比較可取。

記者:張育嘉
攝影:江俊豪

愛地球 齊齊Go Green: http://green.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