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資制度之爭議,源於名校爭逐優質學生競爭策略,早已違背當初政府鼓勵多元辦學政策目標。直資政策猶如數碼港,cyberport起好之後,政府欠缺可持續之資助IT政策,令商場變成傢俬散貨場,恍如超A貨海怡工貿大廈。直資本是政府推動多元辦學政策工具,而非終極目標,直資最終係過渡到私營辦學。
中產保利益 排擠基層
𠵱家直資政策根本處於「冇王管」狀態,直資學校變了兩邊食,一邊繼續攞公帑資助,另一邊可擺脫政府政策,自己籌款,起勞斯萊斯校舍,大加學費,兼大開請託之門。兩年前男拔涉嫌收取捐款將通往亞皆老街小徑「Drive」改名為「Lister T.S. Chang Trail」,令舊生譁然。目前在名人圈中已廣傳要入聖保羅、女拔,可以搵邊個邊個,就可搞掂。如果名校大加學費,變成私校,專門服侍權貴校友之子女及中產,反對者無話可說,但請你們回水,不要再拿一分一毫公帑資助。
直資之所以受校董、家長、名人校友支持,美其名是擺脫政府干預掣肘,實質係要落閘,維持中產階級利益,確保自己子女可以享受教會名校教育,令階級地位可一代傳一代。即使自己當日出身基層徙置區,靠小學會考派入聖士提反,入大學變中產,今日做了父母,也希望減少子女競爭,確保子女機會比人多。
社會學家韋伯曾提出social closure來分析階級社會,指有優勢之階級用各種方法壟斷資源及機會,排擠弱勢階級,以維護自身優勢得以延續,簡單來講就係「落閘」。戰後香港社會發展,中產壯大,不少基層通過教育實現了中產夢,五、六十年代入讀教會名校,升入本地大學機會高,七、八十年代兩大畢業基本已確保了中產地位,但中產最大焦慮是階級地位不穩,時刻擔心下一代向下流,競爭失敗。直資正好實現了排擠競爭者目標,中產通過「請託uncle auntie」、「突擊入教會」、「Old Boys」等社會資本令子女更易入名校。
香港已步入「落閘型社會」,暑期臨近,一班又一班在外國讀大學的中產年輕人回港,Uncle auntie介紹去大行做實習,跟uncle auntie學嘢。畀你綜援家庭,入到名校,港大商學院畢業,又如何?你有眾多uncle auntie幫你籌謀嗎?
添馬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