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正在求學階段,所以會格外留意有關教育的新聞。前陣子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討論新高中課程,有議員批評政府將通識定為必修科,而把國史科列為選修科,但通識科虛無飄渺,國史科又出現退修潮,令學生學無所得,亦欠愛國精神。
國史科之重要性,相信無人會質疑,但通識科又是否如此「一文不值」呢?我,乃至身邊不少親朋戚友都曾經在外地求學,知道通識科是世界教育的潮流,目標在於讓學生透過接觸不同範疇的知識,將各種知識融會貫通,從而訓練獨立思考和批判思維。況且,國史科和通識科,兩者並非不共戴天,何必在褒歷史科的同時,要貶通識科呢?
有議員質疑為何國史科不用必修,說當年死讀書都好,愛國情緒卻高漲,但現在連愛國學校都出「學民思潮」,是否教育出了問題?褒貶之間,目的昭現,便是想藉國史科培養愛國意識。這種思維,既守舊,亦專制,以為讀歷史便會催生愛國情懷,製造愛國順民。無疑,回顧歷史,在一些極權主義的國家,它們會視國史科為製造愛國分子的重要生產線,亦曾經出現過不少「成功」的例子,但結果卻是不但製造了一批愛國者,而且是極端分子,為其國家甚至其他世界的人民受苦。
然而,這個套路,在今日的社會,已經沒有大用。一來學校已不是學生獲取知識和吸收思想的唯一(甚至主要)來源;二來,如果是正正當當教歷史的話,有誰敢確保學生在全面了解中國歷史之後便會愛國?
或許將問題拉回原位:究竟我們想要培養有獨立思考和批判思維的學生,還是純粹熟悉國史的學生?相信理想的答案是:我們想要培養認識國家歷史,亦能以獨立思考和批判思維去看待歷史和世事的學生。若是如此,關心教育的人,便應該要求列國史科為必修,同時把通識科改進,而不是只推崇國史科,鞭韃通識科。
郭榮鏗
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