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作業:合伙人 - 宋漢生

創業作業:合伙人 - 宋漢生

創業人,去看陳可辛的《中國合伙人》,好像理所當然。不過讀了幾篇潑冷水的評論,熱情就冷卻了一截,拖到現在還未看。
創業人看創業的故事,是否特別投入?未必。講facebook的《社交網絡》,不創業的朋友,比我看得更高興。可能是因為,電影為主流觀眾服務,無論在長度、選材、故事架構等等,始終有一定框架要遷就,題材只是個殼,戲肉還是愛情、友情、親情。好看的故事,好過真實的故事,內行人職業病使然,總忍不住對個殼太過認真,當然看得不夠爽,同一道理,我相信,我看《葉問》,比起識詠春的人,看得更過癮。
順帶一提,如果想看比較真實的科網創業故事,我推薦《Accidental Empires》,是經典,由PC冒起開始,講到互聯網時代之前。最近作者把整本書放上網,在blog上免費連載,有興趣可上Google尋找。
上星期,跟幾位行家出席答問會,面向首次創業的大學生。好多人問的,都是圍繞合伙人這個題目。各人的答案相近,總的來說,就是如果有相識、有互信基礎的人選,合伙比起一個人創業,好處多過壞處;臨時拉伕通常不行;遇到好想做的題目,寧願一個人先做,好過要等到有合伙人埋位才動身。
有趣的是,只幾位行家,竟然有各種形式的合伙人案例:一個跟大學同學合伙,另一位則和由細玩到大的老友,這兩類平時最常見;另一個非正式但都幾確實的和老婆合伙,比較少見,但都時有聽聞;還有一位,是和父母拍檔,這種配搭最罕有,我只見過兩個。我估,越少見的配搭,難度越高,我初時出奇點解會有膽試,但聽聽下背後的來龍去脈,才明白這類個案,通常是形勢所使,多過藝高人膽大。

科網三巨人 紛與拍檔鬧翻

最有趣的,是有人問,合伙人不咬弦,公司有得救嗎?本能反應,是說冇得救。創業已經難,拍檔如果夾不來,怎會成功?但想深一層,科網創業史上,當中三個最大名的,一個是Bill Gates,他的合伙人叫Paul Allen,Paul Allen一路都不喜歡Bill Gates凡事斤斤計較,但都忍下去,直到有一次,Paul Allen發現自己患癌,向公司提出休假自療,不久他意外聽到,Bill Gates跟要員Steve Ballmer,商量怎樣以Paul Allen患癌為藉口,搶奪他手上的股份,Paul Allen一怒之下,從此離開了微軟。
另一位大名──Steve Jobs,他的合伙人,叫Steve Wozniak。蘋果成名作,第一部Apple,由軟件到硬件,都是由Wozniak一手包辦,是空前絕後的壯舉,大家都說Apple是屬於Wozniak的,Steve Jobs只是負責推銷,Steve Jobs醋意大發,立心整一條新產品線,由他自己話事,就是後來的Macintosh,同時出盡辦法,搞亂原本的產品線。「好在」Wozniak不久駕小型機遇上意外昏迷,醒後決定淡出蘋果,省掉Steve Jobs除掉他的氣力。
至於近年facebook的Mark Zuckerberg,跟合伙人爭鬥的故事,已搬上銀幕,不是新鮮事了。據聞《中國合伙人》的劇本,多少受到該片的啟發。三個大名,三個合伙人鬧翻的故事。故事有甚麼教訓?我也說不清,只希望是巧合。

是否適合創業 越早知越好

話說回頭,那個答問會,是一個叫StartLab活動的一個環節。整個StartLab為期七日,專門讓大學畢業生,首嘗科網創業的滋味,認真程度未必及得上真實拋個身出來創業,但足夠知道自己是否適合創業。是否不適合創業?越早知越好,22歲身無分文時知,好過成家立室走去辭職,結果輸埋層樓至知。今年是StartLab第一屆,搞得很不錯,如果下一年還有人搞,心思思創業的後生仔不要錯過。
最後一提,蘋果最新發佈的手機作業設計,品味奇差,品味本是蘋果強項,一下子變成如此,我慎重考慮下一部轉Android。好消息是,看見朋友前本地團隊Editgrid,過檔蘋果四年,傑作雲端版iWorks終於面世,很替他們高興,網上程式一向是蘋果的弱點,說不定這是改變的開端。

宋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