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湊仔公這份工 - 丘亦生

金融雲端:湊仔公這份工 - 丘亦生

最近發覺,身邊出現越來越多全職爸爸,負起照顧孩子的責任,由太太在外拼搏,賺奶粉錢,這其實早已成為一個全球趨勢,但卻有經濟學家發現,社會很多時未適應這新常態,而在傳統觀念改變之前,會衍生不少社會問題,甚至危害婚姻的穩定。
我查找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原來現時本港專責料理家務的已婚男性數目,由2001年的9,231人,增加至2011年的23,711人,亦即10年間「家庭主夫」增加了1.6倍,反而家庭主婦的數目則下跌26%,由61萬下跌至45萬。家庭主夫佔所有料理家務者的比例,由1%急升至5%,亦即近乎廿個家庭便有一個是「男主內、女主外」的樣辦。
就算並非完全離開職場,但丈夫相對妻子的經濟地位,也由過去老公主導,開始盪向天秤的另一邊。正如投資機構富達於2011年的一項調查指出,30%受訪已婚女性,月入比其丈夫高,預料趨勢會持續。

製造業萎縮 男性退出職場

這不獨是香港現象,《經濟學人》最近亦引述美國的普查數據,指每10名美國兒童,便有4名的家庭是由母親賺錢養家,比例是1960年時的3倍有多。早前亦有報道指,英國的家庭主夫創新高,較前一年增加9%。
我不排除,這種安排是兩口子的個人選擇,但我相信更多是經濟力量使然,尤其是全球化之下,已發展地區的服務業越來越重要,相反製造業萎縮,令適合女性的工種較多,加上女性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成就,越見拋離男生,令男女的薪酬差距收窄不少。
至於近年的歐美大衰退,流失的職位多為建造業及製造業,都是男性主導的行業,也助長女性成一家之主這個趨勢。
香港雖然失業率低企,但男性的勞動參與率,亦由2001年的71.9%下降至2011年的67%,相反女性則由48.4%上升至49.6%,意味這10年間,男人不斷退出打工仔行列,而女性則成為職場生力軍。當然,香港大公司的董事局依然存在重男輕女的現象,平均每家上市公司不足一個女董事,但在很多職級及工種,男女已是各擅勝場的局面。

女尊男卑心魔 待時間沖淡

雖然傳統家庭的男大當家概念,正默默起革命,但社會未必準備好這場轉變。最近我看到芝加哥大學幾名經濟學教授的一份研究,印證女性作為一家之主的家庭,離婚的機會較男性作為經濟支柱的家庭高五成,而女性相對男性的收入上升,亦是當地社會越來越遲婚的理由。
他們使用普查的統計數據作分析,追蹤家庭收入中妻子佔的比例,發現當妻子的收入剛開始超越丈夫時,家庭的數目竟然出現急跌。這可能意味這類夫婦仳離的機會較大,也可能代表高收入女性很難找到一個收入高於她的配偶。一項關於閃電相睇(speed dating)的調查便指出,聰明而上進的女性雖然被視為優點,但前提是其收入不及合眼緣的男性時才有效。
幾位芝大學者認為,1970至2008年間,各地年輕人已婚的比例,普遍下跌三至五成,遲婚固然是一個因素,但越來越多女性收入超越男性,起碼可以解釋跌幅的四分之一。
太太出任一家之主,會影響婚姻穩定性,可能因為丈夫擺脫不了女尊男卑的心魔,太太有時亦擔心自己予人只顧工作不理會家庭的印象,婚姻的張力因而需要處理。當然,社會也會對這類家庭加諸無形壓力,當地民調機構曾做調查,發現只有8%相信父能兼母職,彷佛全職爸爸都是hea做的臨時工,要不被睇死,便要付出心血,
我認為,這是經濟發展超前社會觀念的過渡性問題,難道要透過重新呼籲女性返回家中,或讓知識型經濟走回頭路來解決?正途應該是因勢利導,讓社會慢慢適應新常態,政府也需要在政策或配套作出調整,當一地社會越來越多家庭主夫、全職爸爸時,風氣自然會有所改變,過去的定型與標籤也不再成為包袱。
其實,一個家庭若能各司其職,努力為整個家庭謀幸福,不就足夠了嗎?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