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食粽啦! - 曾志豪

屈原,食粽啦! - 曾志豪

小學時,我們已經知道誰是屈原。「邊個人最鍾意屈人?」「屈原囉!屈完可以再屈。」中學時我們不講這個爛gag,我們開始背誦他的外號:「愛國詩人」。
「愛國」二字,如何理解?毛澤東對屈原評價甚高,稱其「無私無畏,勇敢高尚,是偉大愛國者。」毛澤東沒有講大話,他很喜歡屈原,於是文革時,他親手炮製了無數個「屈原」,引蛇出洞。
幾多中國的知識份子真的以為搞「商討日」,毛澤東老實不客氣,忠實飾演楚懷王的角色,忠言逆耳,對那些愛國的屈原模仿者,放逐貶謫,扣上帽子。
當我們說紀念屈原,是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時,究竟是弘揚哪部份的文化?是中國的皇帝,都有製造屈原的癮?你看看劉曉波、陳光誠,這些都是「屈原」,分別是,劉曉波被放逐到監獄,陳光誠自我放逐到美國。
屈原遭遇坎坷,但愛國之情,「雖九死猶未悔」,這不就是李旺陽的「就算砍頭也不回頭」嗎?分別卻是,李旺陽是「被自殺」,屈原卻是「主動自殺」。古代的愛國精神,就是國家不鳥你,詩人還是忠貞報國,就算黨犯了錯誤,也不能推翻背叛。真要是受了天大冤情,投河自盡吧,也為國家省下一筆維穩費。
慶祝端午節學屈原,平常熱心關愛國家,多提意見;但如果不被接納,最好便收聲,再大的冤情,自己一頭栽江河淹死算了。
古人扔粽子下水,以免江河的魚會吃屈原的屍體;今年應該取締這個風俗,扔粽扔粽,豈不是要「扔」「總」書記習近平? 扔粽子下水,真是體貼。問題是,生前善待屈原,總比死後包粽留全屍更有效吧?
當權者如能避免做楚懷王,才是端午節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