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 豆 - 鄧達智

紅 豆 - 鄧達智

同村兄弟志嫂留言;晚上回來,到祠堂,今天幾代婦娘齊齊動手為鄉里包裹幾色粽子過千隻,次天贈送村人,尤以長者為目標,閣下夜歸途經請停步,拿點回家應景過節。
感激!
明白她們關愛心意,洞悉阿媽每年為親朋子女孫兒裹粽大半生,從香港包到英國包到美國包到加拿大;兒女在那裏,便候鳥般帶着一應包粽材料徘徊飛翔,那粽子質地味道傳遍親朋鄉里,練得我們幾代咀刁,幾乎非阿媽粽不吃;什麼鮑參翅肚黑松露粽一概不耐煩,話之吃出鑽石!感動味蕾上心至入腸胃除了阿媽手造,沒我家慣熟味道,能不嘗最好不要浪費,進食糯米有限的Quota。
母親去年端午次天離世,那份手感愛意實質終斷。
近節,大姐試着造,她善煮,老早練就一套自家風格,味偏清淡,好吃肯定,跟阿媽傳統應鹹則鹹該油不怕肥需要甜時大手灑糖的手勢相比?着實兩條路線。
志嫂領着鄉間茶餐廳傳奇「華嫂冰室」主人華嫂並我,走過夜深三廳堂二庭園七百年老祠堂右側廚房,過千條綠豆,眉豆及紅豆,除糯米,諸豆還有豬肉,鴨蛋黃等等平實材料;洋洋大觀,擺在十多個大型通空膠箱以幾台牛角扇強風吹涼降溫,防止變壞。
看粽形不一,一些過鬆,一些過緊,長形,方形,雜形,當然不缺一看便知出自專家手藝,鬆緊合度傳統菱形優質品種。
多形多味不重要,重要大家齊手一片心。跟議員慶業叔聊:今年好榜樣齊整粽,明年是時候活化我們放棄超過半個世紀之千年正月十五點燈之丁火相傳老例咯,家陣不撥正,下一代肯定徹底淘汰掉!
志嫂華嫂勸吃;趁新鮮回家快嘗嘗…
那麼夜,沒吃宵夜習慣,也避澱粉…禁不住為食蟲,挑其中至小菱形的一隻,解開,正宗細佬哥零食紅豆仔,是我至愛類別,咬下去;呀!源自同宗,味道跟阿媽手藝真貼近,邊咀嚼享受,眼眶無由,冒煙泛露滲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