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匯(823)在上周公佈業績時,出其不意透露有出售商場的打算,雖然管理層隨即淡化說沒有迫切需要,兼且會善價而沽,不過,按其過去吹風及試水溫的往績,若非管理層有心出招,斷不會無的放矢,事前張揚。好似行政總裁王國龍2010年7月首次透露有收購私人屋苑商場的打算,不用一年已作出首個收購項目,以約12億港元向南豐收購將軍澳南豐廣場,半年後再添食,收購信和的將軍澳海悅豪園商場。
領匯為何想出售旗下物業?市場現時多估計其想沽出偏遠及面積小的物業,也可能出售與商場不相連的停車場,以套現作其他收購之用。
照計領匯水頭充足,手頭現金近32億元,尚有31億元備用信貸,足以應付每年5億至6億元的翻新商場資本性開支有餘,即使要收購數十億元規模的商場,應該難不倒領匯,犯不着為此割愛來換馬。
加租趕絕小店指控 損形象
不過,公司的最新物業估值,將計算估值的資本化率(cap rate)大幅調降0.72厘,幅度之大是4年之冠,一如利率下跌會推高債券價格,此舉除了變相把公司的物業估值谷大24%至954億元外,亦因為總資產的上升,而將負債對總資產的比率,推低至13.6%。即使領匯有負債不能超越總資產45%的限制,但仍意味領匯的借貸能力可以再增加300億元。我不敢說,沽非核心物業與拉低負債比率之間,是不是有關連,當然,如果領匯確實部署一些大型收購,兩件事又好像變得順理成章。
若果領匯管理層希望加快新陳代謝,買新場沽舊場,這當然可以是為股東提升回報的舉措,但這很視乎領匯是否能高沽(舊場)低買(新場),有走漏眼的風險,反不及現時靠改造商場再加租的sure win。因此,我估計,領匯為賣物業試水溫,還有其他理由。
我相信,領匯的管理層,日常面對最頭痛的問題,不是如何為商場增值,如何控制成本等問題,而是窮於應付各種源於加租及趕絕小店的指控,這些指控,既損害企業形象,而且動輒得咎,還記得去年初「尋味時光」的商場老店推廣活動,在網上引爆公關災難而臨時臨急腰斬。領匯每次業績發佈會,出席的港聞記者可能比財經記者都多。
增持私人商場 減反對聲音
領匯若能出售部份原有的商場,再增持私人屋苑的商場,無論是否好價,客觀上起碼可以溝淡其房委會商場組合,減少民間的針對聲音,日後部份商場易主,要鬧亦要對號入座,不能盡入領匯的數。
再者,我思疑,領匯管理層的溝淡行動,還有一個防微杜漸的考慮,就是確保政府不會啟動回購領匯。因為如果領匯換血成功,房委會商場比例下降,政府便缺乏回購整家領匯的理據,難道拿公帑來收購私人屋苑商場嗎?就算回購後再拆售,亦令政府可能冒蝕讓的風險。領匯這幾年透過重估物業狂谷資產值,也增大政府的回購成本,2005年以10.3元上市,現在每股40元回購,收歸政府後還有一大堆手尾要跟,儍的嗎?
早知今日,又何必當初。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
【蘋果動新聞】Android App 修正版上架
回應讀者要求,Android App修正版改善記憶體使用情況,以及廣告顯示模式,即刻去Play Store下載啦!↓↓
http://bit.ly/appledaily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