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願醫保扭曲體系<br>(香港病人組織聯盟主席 曾建平) - 曾建平

自願醫保扭曲體系
(香港病人組織聯盟主席 曾建平) - 曾建平

醫療融資反覆討論20年,由強醫金變成現時的自願醫療保險計劃,政府希望藉規管保險公司,調控私家醫院價格,促使市民買保險後轉投私院服務,減輕公立醫院負荷。新一屆政府再次推出醫保新方案,標榜每年保費平均只需3,000多元,保險公司與私院商議「套餐」價格。方案能否吸引市民投保?保險公司是否願意受規管?私家醫院是否甘願受制定價?政府的財政承擔是否無底深潭?相關持份者及學者一連六日在《蘋果》論壇剖析新方案。

按食物及衞生局於5月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政府委託的顧問完成自願醫保中期報告。在新的建議裏,引入包括「必定承保」、「終身續保」、「最低承保範圍及保障限額」等史無前例的保險條款;不過上屆政府提出的醫療保險採用套餐式收費方案,則無疾而終。
政府推出自願醫保計劃的目的,是希望透過修改法例,使現有的醫保條款令投保人獲得較多保障和優惠,鼓勵市民由公營醫療系統轉到私營醫療系統,令公私營醫療失衡得以舒緩。然而,我們認為計劃成功的機會相當渺茫。
醫療保險的主要顧客是中產人士和打工仔女。由僱主提供給僱員的醫保,是附帶的員工福利,僱員對保障條款沒有議價能力。中產人士則視醫保為公營醫療以外的一項預付消費,他們可以對市場上的諸多產品進行比較,作出合乎自己需要的選擇。
投保人或病人只會關注兩樣東西,一是付出多少金錢,二是得到甚麼服務。顧問公司提出的自願醫保設計,原意是令受保人得到更多的保障。乍聽之下,消費者好像得到物有所值甚至是物超所值的產品。
大家不要忘記,私營保險是一門生意,不是公共服務,更非免費午餐!承保人(即保險公司)開出的保單條件,是參照諸多元素經精密計算得出的結果,包括:投保人日後患病的機會率、治療的成本、保險金用以投資的效益、保險產品的成本(如佣金)和利潤等。簡單來說,若要更多的保障,投保人便要付出更多的保費。
按政府的構思,透過立法規管,保險公司要承擔「人人受保,終生續保」等的責任,市民卻沒有人人投保的義務。結果是保險公司提供更大範圍的保障,無利可圖,甚至虧本。他們最終只好索性放棄提供這類產品。到時醫療保險甚至整個醫療體系會被大大扭曲,公私營醫療失衡不減反增。
此外,自願醫保屬商業交易,政府打算用500億元資助部份投保人,是不公平和不可取的利益輸送行為。這筆龐大的公帑,其實可用來改善公營醫療系統,令眾多市民受惠。
香港的長遠醫療融資議題已擾攘二十多年,迄今難見寸進。觀乎現屆政府的政治意志和施政能力,病人組織不寄厚望。政府此時再提出僅屬輔助手段的自願醫保,是否緩兵之計,不妨拭目以待。
醫保評論系列六之一

曾建平
香港病人組織聯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