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屈服於北京壓力(Apple bows to Chinese pressure)。」這是《金融時報》的標題。蘋果作風一向高傲,不輕易「屈服」於任何勢力,但遇到北京擺出強硬姿態,也不得不作出「誠摯」道歉。中央電視台在一年一度消費者權益節目,抨擊蘋果售後服務條款歧視內地消費者,之後官媒群起攻擊蘋果。蘋果初時回應是一貫冷酷,語氣屬維護自己立場,但面對官媒猛烈圍攻,知事態嚴重,行政總裁庫克匆匆道歉,暫時平息風波。
蘋果道歉風波可從不同角度分析,我最感興趣的角度,是北京為何選擇以不尋常重手向蘋果施壓?從嚴格消費者權益立場看,蘋果售後服務或者是有問題,不過沒證據指證蘋果歧視內地消費者,其全球售後服務政策相差無幾,而且相比其他國際和內地品牌,蘋果的售後服務可能是最好。內地官媒對付一些傷天害理的企業,很多時態度是輕輕打手板,或慨歎鞭長莫及,對蘋果的攻擊卻齊心和有力,反應是不合比例。明顯地,內地是向蘋果發出訊息,甚至是藉着蘋果,向所有外資發炮。殺雞儆猴,內地找着最大的雞。
外資闖華 最緊要聽話
蘋果道歉風波可視為一個警告,外資在內地做大做強的條件,是要聽話,特別是在內地政府認為是關鍵時刻,外資要乖乖收指示。從內地政府角度看,各處鄉村各處例,外資可以在內地發財,但條件是要依照內地方法,而內地方法不一定符合西方標準。外資不喜歡的話,請不要來。內地政府知道內銷市場矜貴,外資垂涎,過去多次內地政府以橫蠻方式處理外資的問題,見不到國際社會出聲,已摸清楚這對決,優勢是在自己一邊。
近年內地政府高調抨擊外資營商手法不當,最為人知是2009年內地官媒圍攻Google,所用藉口是批評Google沒為搜尋色情內容做好防範措施。雖然所有人都知道,真正原因是牽涉互聯網審查的政治打壓。Google當時佔內地搜尋市場領先位置,但經過一輪掙扎,最後決定退出內地市場。在內地政府眼中,把Google逐出內地,美國政府沒為此抵制內地,外資也沒有擔心唇寒齒亡,聯手對付內地,全部靜靜地做乖孩子。
假如蘋果道歉風波是內地再一次向外資發出警告,提醒外資要聽話,內地政府可能已去到目中無人地步。即使是如此,內地政府選擇拿蘋果開刀,仍然令人感意外。蘋果售賣的是電子消費品,性質上跟Google牽涉互聯網意識形態,是截然不同。消費品受潮流影響,不用政府打壓,隨時也因不受消費者歡迎而沒落。再者,蘋果在內地的競爭對手,不是政府扶持的國企,沒直接利益衝突。即使成功打壓蘋果產品銷量,得益者很可能是三星等其他外資品牌。表面上,內地政府打壓蘋果屬損人不利己行為。
打壓外資不是內地政府專美,外國政府也不時在明或在暗出手攻擊外資,不過出發點大都跟保護主義有關,這些手段政治和經濟學者稱為「經濟民族主義」。例如某國政府為保障本土企業,以法例和稅項來加重外資經營成本,這些動作經常出現。民主政府為選票,出招保障影響選民的就業、經濟增長、滙率、貿易逆差等不同問題,無可厚非,雖然招數礙眼。這些打壓行為多數不會長久,因為世界不是孤島,各國互相連繫,家家有求,這些礙眼政府行為,大都是爭取人民即時掌聲的手段,不可能過份。
以內地為例,假如經濟民族主義出發點是扶持國企,打擊外資便合理得多。政府是國企大股東,讓國企多賺錢,對內地政府來說,是天公地道。另外,內地經濟開放這麼多年,一些行業例如電訊、金融等,中央仍緊控,拒絕讓外資大舉進入,原因是顧及一連串的安全問題,例如金融安全、資訊安全等。這出發點外國人未必接受,但能理解原因。但打擊蘋果跟賺錢和安全似乎無關,為甚麼呢?
內地民族主義再升呢
當年內地政府打壓Google,所有人事前知道結果是把搜尋市場送給百度。百度不是國企,它賺取的利潤,跟內地政府沒直接關係,內地政府打壓的出發點不是金錢。這麼重要的互聯網市場,內地政府視為必爭之地,沒可能讓一間外資控制,因此,打壓Google是為了控制內地言論自由。內地政府一看百度底細,便知道它會百分百聽話,兼且搜尋市場是內地「賜」給百度,可以給你,也可隨時收回。關於內地怎樣成功借助科技力量,掉轉槍頭對付西方科技先鋒,成功築起資訊防火牆,請參考《經濟學人》(2013年4月6日) 的專題報道「A Giant Cage」。
內地版本經濟民族主義可能已升上另一層次,打壓蘋果並不是損人不利己行為,而是內地政府已去到不能接受任何不聽話外資的地步,不管外資經營範圍有否影響內地安全。只要外資影響力去到某一層次,就要求百分百聽話。蘋果之失,未必是聯想(992)之得,但只要三星表現出比蘋果聽話,內地政府向蘋果施顏色,是清楚告訴蘋果,它在內地的成功可以很脆弱,全在內地掌控之內。
接受這個邏輯,選擇打擊蘋果變得合情合理。蘋果在全世界都擁有特殊象徵意義,代表成功企業、創意、我行我素性格等。內地政府選一間最強企業下手,以不合比例力度,集體圍攻,動作是礙眼,但結果是,蘋果低頭道歉。全世界最有原則的企業,也要在無理攻擊後,作出「誠摯」道歉,其他外資一定接收到訊息。
從蘋果角度看,內地業務去年收入逾230億美元,佔集團收入15%,並以高速增長。所有蘋果分析員都在期待的事,是蘋果甚麼時候跟中移動(941)合作,及在內地推出廉價版iPhone手機。這兩件事代表影響蘋果股價的重要催化劑。近期蘋果屢遇挫折,內地市場可能是蘋果重新出發的動力。蘋果的中國故事剛剛開始,這段時間管理層小心為上。蘋果道歉與否,唯一代價是不能向小撮死硬粉絲交代跪低的真正原因,這條數太易計。
最佳說不時機已過
連蘋果也要跪低,其他外資哪有希望,怎可能緊守原則向內地說不?今日回想,外資說不的最佳時機,可能是2009年Google風波的時候。假如那時候美國政府以強硬態度撐Google,同時爭取到歐洲國家支持,聯成一線,向內地政府表示不滿,即使不能完全扭轉結果,也可以稍挫內地銳氣,製造某程度制衡。
外資一個個排向聽話的一條隊,最後連蘋果也排過去,內地鴉雀無聲。
蔡東豪
【蘋果動新聞】Android App 修正版上架
回應讀者要求,Android App修正版改善記憶體使用情況,以及廣告顯示模式,即刻去Play Store下載啦!↓↓
http://bit.ly/appledaily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