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樓一古:搬屋我有無得揀?

一樓一古:搬屋我有無得揀?

搬屋在方方面面都是人生大事,表面是心力交瘁體力活動,正面是擴建社交網絡,反面是從房屋看出社會地位、賺錢能力,搬屋故事的戲劇性分分鐘勝過宮闈鬥爭。在瘋狂的樓市下,買不起、租不起的生活裏,有人選擇不斷流徙,有人一生不願搬,選擇越來越少,最終,我有無得揀?
記者:邵超 攝影:蔡家輝、劉永發(部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7年搬了5次

由洪水橋家至公司來回三小時,林日曦選擇看書消磨私人時間。

兩年租約,一死一生,現代業主與租客的關係,短得很。創立《100毛》的林日曦,早前寫了篇《租不起的生活》。自主獨立後的他,七年來五遷,平均一、兩年搬一次。「我很喜歡住在不同的環境,因為每個地方有不同的社區、鄰居、社區環境,甚至家內望出去的景觀、氛圍都不同。」他自言有舖搬屋癮,為了搬屋,也為了越積越多的舊物回憶,可以衝破每次搬屋由天光搬到天黑、處理兩輛大貨車的身心疲勞關口,奈何他的租金上限是萬餘元。「市場主導下的樓市,我不捨得為住屋花大錢,寧願住得遠也要住得寬敞,所以我由港島搬到新界東,然後是新界北,到現在是新界西,我一直是跟隨租金走勢走。」難為他七年來守住五、六千元住700呎村屋,鍾情村屋風情的他,首度住進洪水橋私人屋苑。「很多人說住公屋就有很好的睦鄰關係,住私樓的人較冷漠。我性格孤僻,深諳冷漠之道,我不在乎跟鄰居不熟稔,但私樓有個奇怪氛圍,讓大家懶得打招呼。我在乎的是現在住在假豪宅,花花草草都是人工修剪出來的,我在西貢看到的是真實的大自然。」真實的大自然裏,林日曦遇到雨天牛蛙大合唱,鼻涕蟲小心出沒注意:「住村屋,夜晚的時候更要小心,樹上懸掛着蜘蛛,或者見到蝙蝠,最誇張的一次,看見蛇站立移動。這些情景可以令你好驚,但又會令你的生活有特別的趣味。我可以說出不同村的分別,住私樓日日如是,見的仍是同一位保安員、修剪整齊的花花草草,就比較悶了。」林日曦的理想家園是住在大自然的三層村屋,但租金升得太瘋,問到他會為理想家園放棄甚麼:「我會付出一個香港!在市場主導下看不到曙光,想過移民。」

林日曦

林日曦拍下搬離小坑新村時的情景。

小坑新村的特點是有很多狗,認識所有鄰居和狗狗,自然加強歸屬感。

住村屋望出去是田,現居洪水橋,望出去是地盤。

自幼收集得來的彈彈球,連同書、CD、戲票等林林總總的雜物,每一次搬屋都不捨得丟掉。

攝於小坑新村家的天台,700呎連天台租金才$6,500。

心甘情願住舊區

不停移動的故事,不止林日曦一個。創立「草原地圖」的蔡志厚(Thickest),最近弄了個「年年月月日日」面書平台,讓大家可以上載圖片和文字分享由出生至現在於不同地區的生活經驗,每人會有一幅屬於自己的住所移動地圖,然後把它們重叠,當點與線越來越多,便會交集出一幅美麗的圖畫。這個有趣的計劃由四月中起動,至今收集了十多幅地圖。Thickest說:「因為由個人網絡開始,暫時大部份都是八十後的故事,我們這一代很多人搬往新界,因為環境好,也便宜,也有人不斷在不同的新市鎮移動。目標是收集五十個故事,那時便可以作出更詳盡的分析。」計劃開展至今,已有了意外的發展。「朋友SyL Ch貼了兒時在上水臨時安置區的照片,想不到竟然讓她與兒時鄰居重逢。還有最新的個案,Vivian 吳12歲便移民美國,小時候住過沙田及薄扶林牛奶公司宿舍、西營盤和柴灣,她居然可以把居住過的地方,繪出精準的地圖,證明她對社區有很深的感情。」

Thickest

因為一張上水臨時安置區的照片,SyL Ch的兒時鄰居在網上跟她相認。

Thickest快將搬離的太白臺,民居自成一個小社區,特別寧靜。

回憶總是美好的,透過文字或圖片整理,便會看到心底最喜歡甚麼社區,也能凝聚相關經驗人士,一個小小的平台,已能達到推廣家是香港的精神。Thickest搬屋資歷尚淺,29年來只住過上水和堅尼地城,當初因工作遷往港島,如今因為辭職搬回家,未來有能力的話,還是想住在舊區,下一站可能是大角嘴,但由上水、堅尼地城至大角嘴,他面對着同一個問題:發展。「我搬屋後每周也會回家一次,近三年來上水的衝突尖銳化,小時候何曾想過搭車要示威,有次特別到車站看看,明明由細住到大,突然覺得自己是外人。」他在平台的貼文,寫道:「上水廣場的哈迪斯(火車卡的設計和Funland)、橫跨多個店舖的麥當勞、賣文具精品和模型的美意屋,是我們這些不太富貴的學生留連的地方。偶爾會到商務印書館打書釘(雖然書種和量都不多)。」但上水變得太快,彩園邨商場以前有商務,兩三間文具舖,現在全是金舖,小時候熟悉的店舖被趕到商場的角落:「以前怎想到買文具都要團購。」當他習慣了堅尼地城慢調子的風情,但港鐵駛入西環,那時候的風景,又會變得不一樣:「大角嘴也在變,不斷建牙籤樓,未來搬往哪兒,還是不確定。」

住在堅尼地城,比上水的節奏還悠閒。但搬屋付出的汗水也多,紅白藍比箱子更易攜。

Thickest指兒時北區(中央)公園在回歸後,中央二字消失了。

怡人的環境可增進社區歸屬感,SyL Ch便特別喜歡大埔多樹。

太白臺的家很小,家具也不大,最常活動的空間便是這張工作枱。

另一個案Vivian吳即使移民多年,仍然記得居港十二年的社區人與店的人情味。